展演活動

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16臺北年會:「城市文化政策的影響力:大數據與深價值」 2016 City-to-City Cultural Exchange Conference in Taipei

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16臺北年會以「城市文化政策的影響力:大數據與深價值」為題,邀集臺北、香港、深圳、上海學者專家,探討「城市文化的領導力:文化網絡與民間協力」、「城市文化的競爭力:文化經濟產業創新知識體系建構」、「城市文化的創造力:文化創意與社會設計」、「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文化情感與社會關懷 」四議題,期望透過本次會議,帶動四城文化發展,落實城市交流。
2016-09-13 08:30   至   2016-09-14 15:30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2016-08-18 19:55   至   2016-09-14 15:30
10461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時間:2016年9月13日(二)、9月14日(三),08:30開放入場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地下一樓視聽室(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報名:即日起於線上報名(報名座位500名)
費用:免費參加 >>> 按此報名
洽詢:竹圍工作室 祝小姐 (02) 8809-3809

議題

–9月13日–

開幕致詞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 陳擎耀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16臺北年會主持人 蕭麗虹

會議主軸說明與四城代表致詞
臺北:劉俊裕│香港:靳埭強│深圳:黃士芳│上海:何建華

四城介紹影片與點評人
臺北:龔書章│香港:陳碧如│深圳:聞正兵│上海:車岸原

四城大數據發展介紹
臺北:李維斌│香港:林永君│深圳:任珺│上海:鄭崇選

議題一 城市文化的領導力:文化網絡與民間協力
城市文化治理者如何發揮領導力與民間社會協力共治,城市文化領導力如何論述、如何衡量?城市「文化價值」與「文化影響評估」政策機制如何建立?
【主持人】榮躍明(上海)
【與談人】臺北:謝佩霓、王俐容│香港:莫健偉、崔德煒│深圳:毛少瑩、郭學雷│上海:段鋼、鄭崇選

議題二 城市文化的競爭力:文化經濟產業創新知識體系建構
如何透過科技與大數據,統計量化的工具的掌握,以及資料庫的建立,發展文化創新知識體系。城市文化競爭力如何論述、如何衡量?
【主持人】胡恩威(香港)
【與談人】臺北:廖世璋、石隆盛│香港:許焯權、林永君│深圳:鐘雅琴、歐陽進雄│上海:饒先來、徐清泉

–9月14日–

議題三 城市文化的創造力:文化創意與社會設計
如何透過城市文化創意氛圍,社會設計與文創產業的結合,發揮城市文化策略的創造力,城市文化創造力如何論述如何衡量?
【主持人】毛少瑩(深圳)
【與談人】臺北:吳漢中、許毓仁│香港:黃英琦、莫健偉│深圳:袁園、文禎非│上海:王韌、段鋼

議題四 城市文化的生命力:文化情感與社會關懷
城市文化生活與人民連結深厚,城市該思考如何激發城市市民的文化情感與社會關懷,使文化基層生活的生命力得以永續,城市文化生命力如何論述如何衡量?
【主持人】胡永芬(臺北)
【與談人】臺北:黃瑞茂、胡朝聖│香港:歐陽檉、杜顯偉│深圳:黃東和、聞正兵│上海:包亞明、徐清泉

會議總結
【主持人】劉俊裕(臺北)
【與談人】臺北:駱麗真、蕭麗虹│香港:靳埭強、許焯權│深圳:黃士芳、毛少瑩│上海:榮耀明、何建華

議程按此>>http://goo.gl/i31FAp

會議構想

※本次會議特別邀請台藝大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劉俊裕老師策展規劃

21世紀全球城市治理的「文化轉向」,使得創意文化經濟、城市文化軟實力、市民文化權利及文化參與等,一躍成為城市發展策略的主流論述。縱此,對於大部分的都市治理與政策實務規劃者而言,究竟如何透過「文化」來治理和領導都市發展,或者明確地衡量藝術文化對於城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實質影響力,卻依舊是一個抽象而難以落實的概念。面對大數據的時代,透過科技的運用,大數據、量化統計工具的掌握,以及藝文資料庫的建構,的確有助於文化政策制定者、文創產業與市場和第三部門藝文組織工作者,能夠更精準地釐清問題,有效地進行分配資源,並且清楚指認文化政策發展方向。當然,城市文化有形、無形資產的深層價值與無法以數字化約的特質,也必須進入城市文化治理者的思維視野。

英國作為創意文化產業的老牌國家,引領全球文創經濟潮流20多年,近年來卻發現文創產業政策評估嚴重的「數據化」、「產值化」。藝術文化活動的產出,經常透過統計的計量加以肯認,尤其是文化的經濟效益,如觀光、雇用、創意產業的數值。2016年3月,英國AHRC完成了斥資約5,000萬臺幣,為期3年80個子計畫的文化價值計畫,試圖在人文學科的質性方法與社會科學量化的方法之間,重新找到文化價值公共論述的平衡點。紐、澳、加拿大等國也明確體認到,文化價值僅僅靠文化的調查統計等量化的數值,是絕對不夠的。若藝術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感動」、「美感的共鳴」、「日常生活的平凡實踐」與「藝術的世俗超脫」,那麼城市除了文創產值之外,更必須尋求文化政策中的人文價值、歷史價值、原真價值、美學價值、象徵價值、認同價值,乃至於社會和諧及參與等深層的文化意義。

文化與民間社會日常生活連結深厚,現今華人城市文化必須思考如何激發社會文化的深層力量,肯認多元差異的文化價值。城市文化政策究竟有哪些不同面向的影響力?面對大數據的時代,文化價值應如何適切地於量化與質化的範圍中取得平衡,重新凸顯文化於經濟與產值之外的核心價值?緣此,城市文化政策部門如何透過不同學門、理論取徑,適切、深入而全面地衡量、比較城市文化的不同價值,遂成為此次城市論壇的主軸。而城市藝術文化的實務工作者與政策研究者,能否有效評估、論證城市文化政策的影響力,將藝術人文學科方法論與思維,重新導入文化價值的經濟與社會科學評量模式,投入兼具質性與量化的「文化價值評量」與「文化整體影響評估」制度之規劃,開創城市文化價值評估的嶄新定位,也著實成為兩岸四城文化論壇未來轉型發展的重要關鍵。

此次會議的核心提問包括:

  1.  當今兩岸四城的文化政策部門如何發揮城市文化治理者的文化領導力,積極納入公、私與藝文團體的智慧,使城市文化政策的方針、規劃與實踐回歸法制化,城市文化領導力如何論述、如何衡量?而城市「文化價值」與「文化影響評估」政策機制如何建立?
  2. 城市文化創意和經濟產業部門如何強化知識體系的創新,透過科技與大數據、資料庫建構,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城市文化競爭力如何論述、如何衡量?
  3. 城市民間藝文團體、第三部門如何透過城市文化創意氛圍,社會設計與文創產業的結合,發揮城市文化策略的創造力,城市文化創造力如何論述如何衡量?
  4. 藝術文化工作者如何激發市民的文化情感與社會關懷,使文化基層生活的生命力得以永續,而城市文化的生命力又應如何論述如何衡量?

與會貴賓介紹(持續更新中)

-臺北-

蕭麗虹:竹圍工作室創辦人、城市文化交流會議計畫主持人
藝術家、策展人、竹圍工作室負責人,以及參與各類藝術單位、協會等策劃與執行。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學系畢業,曾任職經濟相關產業,而後轉職藝術創作。多次參與各展覽,並於過往17年內,不斷發掘新秀才能,以及在地機構合作。以文化工作者身份協助台北市文化空間再造、開放空間的多元運用,現階段亦推動創意城市,改變城市為永續樂活的社會為目標。同時,領導文化交流政策研究,倡議藝術家駐村計畫、國際文化交流事務,推廣文化多元化理念。與重視文創產業核心與原創者,協助有潛力的菁英其創新思維與國際視野,打造國際組織跨界合作、教育、研究等計畫。

陳擎耀: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
陳擎耀1976年生於台北,畢業於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學系創作研究所,實踐大學媒體傳達系兼任講師,現在以專職藝術家身份活躍於台北藝壇。曾於1999年及2000年分別獲得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台灣藝術新貌獎及台北美術館台北獎首獎殊榮,並於2009年獲得美國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劉國松創作獎助並赴紐約進修 ;同年獲韓國Open Space Bae藝術村邀請赴韓國釜山進行交流展覽。

劉俊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長、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
劉俊裕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臺灣文化政策智庫中心主任。編著有《臺灣文化權利地圖》(2015)、《全球都市文化治理與文化策略:藝文節慶、賽事活動與都市文化形象》(2013)等書,現階段研究主軸為《再東方化:文化政策與治理的當代視野》。劉俊裕為現任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長,聯合新聞網udn專欄特約作家,並應邀擔任「歐洲文化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網絡」(ENCATC, 2015-2017) 國際理事,「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研究獎」評議委員(CPMRA, 2014-2017),以及亞太文化教育研究網絡(ANCER)的諮詢顧問。曾任文化部「文化基本法」草擬小組及諮詢委員、文化部「全球佈局專案辦公室」諮詢顧問。

王耿瑜:電影工作者
大學參與蘭陵劇坊、筆記劇場,後跟隨黃春明、侯孝賢、楊德昌、張艾嘉、王小棣導演拍攝《戀戀風塵》、《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等;曾統籌金馬影展、國際兒童影展、紫絲帶電影節及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之策展;監製電影《練習曲》、《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大師系列電影》、《光陰的故事--台灣新電影》。

徐明瀚:國家電影中心研究發展組《Fa電影欣賞雜誌》執行主編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生,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私立輔仁大學哲學學士。曾任八旗文化編輯、誠品商場特約文案,曾編輯過多本兩岸三地的藝文書籍,如《誰怕艾未未》、《關不住的春光》、《愛上噪音》等等,並曾於台北關渡美術館、香港Parasite等藝術空間策劃過展覽或影展。

吳牧青: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常務理事、策展人、評論人

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第二十一屆理事長
1986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建築系,1992及1993年分別獲得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以及設計碩士雙學位,2007年第八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
專精於建築設計、以及建築歷史理論和評論,並於《建築師》、《台灣建築》、《La Vie》等專業雜誌發表多篇重要建築評論與理論文章,並於2013-2015年擔任《台灣建築》雜誌「全國6x2畢業設計紙上展覽」總召集人和「YTA台灣建築系所學生競圖」評審。此外,積極參與跨界的國際展覽和講座,曾代表台灣參加「2008香港/深圳雙城建築雙年展」和「200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NEXT GENE 20」;並且擔任「2011/12香港.深圳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台北館」、「2013臺北設計城市展」策展人等。
1997-2009年成立「原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AURA),獲多方專業肯定及獎項,包括「德國iF傳達設計大獎」、「日本JCD空間設計國際賞」、「遠東建築獎」(宜蘭凱旋社區公園暨新福宮廣場)、「台灣建築獎」(新港藝術高中、屏北高中)、「TID Awar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等。並於2009年以來,曾擔任「德國紅點設計大獎(Red Dot Design Award)」「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ADA新銳建築師奬」、「TID Award台灣室內設計大獎」、「艾特獎國際空間設計大獎」、「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以及「台北市老屋新生大獎」等歷屆的評審委員。

李維斌: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
負責臺北市資通訊建設業務推動與執行,包括智慧城市規劃、政府開放資料平台、臺北市物聯網基礎建設及成立臺北無線網路聯盟提供全市免費WiFi 服務等。李博士研究專長為資訊安全、隱私權、社交媒體與數位學習,擔任逢甲大學資訊長,協助導入雲端架構及行動化應用,讓資通訊技術為學校帶來更高的價值與效益。

謝佩霓: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比利時魯汶大學歐洲研究碩士、南非斯泰倫博斯大學美術系博士候選人。曾獲捷克共和國卓越貢獻獎章、義大利共和國功勛騎士勳章、法國國家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曾至美國新聞總署(USIA)、法國文化部、澳洲政府擔任國際訪問學人。曾任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逢甲大學建築學系助理教授兼文創EMBA召集人、逢甲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副編審兼公關室主任、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國際藝術交流研究中心組長及南非大學國際比較政治中心亞洲研究專員。

王俐容: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特聘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英國華威大學文化政策研究博士、歐洲文化政策與管理碩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碩士;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學士。專長與研究領域為文化政策研究、多元文化與公民權、族群與客家研究、文化經濟與消費社會。

廖世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系副教授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及區域規劃博士。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專任副教授。經歷學術期刊編輯委員及審查委員、國家考試委員、公共工程委員、促參委員、公共藝術委員等,著有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文化產業研究、都市設計理論等專書。

石隆盛:帝圖科技文化公司附設亞洲藝術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
從事當代藝術環境及市場領域的觀察研究、協助推動國內多項文化與藝術政策調查研究與法令修訂。曾任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中華民國畫廊協會附設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文化部多項專案計畫的諮詢委員、審查委員等。

吳漢中:2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辦公室執行長
現任2016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辨公室執行長。台大城鄉所碩士、杜克大學企管碩士 ( MBA, Duke University )。曾任職於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亞洲開發銀行、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與社會企業若水國際等,長期擔任企業推動創新變革顧問,以及年輕社會企業家業師。著有暢銷書《美學CEO》,曾受邀於TEDxTaipei年會演講。

許毓仁:立法委員
科技人、文創人、策展人,從創業圈走進立法院。關注議題:環境永續、教育文化、創新創業,致力於把「創新」路上的石頭搬開。TEDx Taipei共同創辦人、TED亞洲大使,現為不分區立委。

胡永芬:獨立策展人、藝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監事、台灣視覺藝術聯盟顧問、野草舞蹈群落顧問
2010年在上海美術館策畫的〈1971—2010 周春芽藝術四十年回顧展〉,獲「胡潤藝術榜」選為「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權力榜」的:「年度展覽」獎、「年度藝術家」獎、藝術家與策展人並同時獲選入「2010年中國當代藝術百大權力榜」。
2009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策畫的〈生命之渺——方力鈞創作25年展〉,以及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策畫的〈派樂地〉展,兩個展覽同時獲得《藝術家》雜誌年度票選「十大公辦好展覽」榮譽。
2007年在國立台灣美術館策畫的〈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展,2005年在關渡美術館策畫的〈明日,不回眸〉展,以及2001年在關渡美術館策畫的〈千濤拍岸——台灣美術一百年〉展,也分別獲得《藝術家》雜誌2007年度、2005年度與2001年度「十大公辦好展覽」的榮譽。
曾任中國內蒙古鄂爾多斯美術館館長、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文化小組委員、中華民國視覺藝術聯盟理事長、中國時報系《新朝藝術》雜誌總編輯、《中時晚報》文化版記者、《首都早報》文化新聞中心召集人、《中央日報》海外版副刊編輯。

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
1993年成立「淡水社區工作室」參與真實的環境改造工作,除了專注於都會區的種種空間發展議題之外,特別在歷史城鎮淡水地區從事多年的在地工作,工作內容包括環境教育、市民行動、地方空間改造,在過程中強調社區參與,並長期協助地方政府發展淡水地區城市保存與創意城市的行動與計畫。

駱麗真: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助理教授
現任世新大學公共關係與廣告學系 助理教授,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榮譽顧問,2015城市文化交流會議 台北總策劃,國立台灣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程 兼任助理教授,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 博士。 曾任台灣科技藝術教育協會第二、三屆理事長,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第七屆理事長。 歷年致力於新媒體藝術與錄像裝置創作與研究、文化藝術研究方向以文化政策研究、NPO組織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當代藝術資料庫研究、公共藝術、藝術教育、視覺藝術相關議題為主。 並擔任文化部「輔導藝文產業創新育成補助計畫」審查委員,國家通訊委員會「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諮詢委員、教育部「大專校院就業職能平台計畫UCAN」藝文與影音傳播類專業職能召集人。 博士論文以台灣新媒體藝術教育與創作發展間之相互影響為研究方向,科技藝術教育推廣則致力於中小學科技藝術教育推廣,曾主持國藝會藝教於樂專案計劃,並將成果彙編成為「藝起動動手-互動藝術的神奇魔力」。

胡朝聖:胡氏藝術創辦人
出生於台灣,紐約流行設計學院(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藝術管理碩士。曾任富邦藝術基金會策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現為台灣藝術大學兼任講師、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台灣視覺藝術協會顧問、VT Artsalon非常廟藝文空間共同創辦人, 双方藝廊策展人以及胡氏藝術公司執行長。曾獲選「2009 Vogue雜誌 People 101」;2008「上海藝術博覽會 亞洲特區策展人代表」;及2005法國文化部「台法藝文行政人才短期參訪交流-視覺領域藝文人代表」。 所策畫展覽曾獲「2010第九屆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地景藝術特別獎」;「2007文化部文馨獎─創意大獎」;「2003年第一屆公共藝術大獎首獎」等獎項。 曾於2015年策劃「我倆之眼」; 2013年策劃「詩意的理性, 溫暖的冰冷─徐瑞憲紐約個展」、「動‧見」;2012年策劃「種子計劃IV─藝術建築生活展 藝術展:虛山幻水」; 2011年策劃「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設計交鋒展─幸福所在」、「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國際工業設計展─進化」、「種子計劃─生活系列3藝術在風左右」; 2010年策劃「食托邦-2010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08年策畫「居無定所?2008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2007年策劃「流行的意外」、「粉樂町Ⅱ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晴耕雨讀 林銓居行為 地景藝術展」; 2005年策劃「快感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等藝術展覽。

-香港-

靳埭強:進念.二十面體董事會主席、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靳劉高設計創辦人、香港當代文化中心董事
國際著名設計師及藝術家。進念‧二十面體董事會主席、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靳劉高設計創辦人、香港當代文化中心董事、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香港藝術館榮譽顧問。

黃英琦: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總監、MaD 創不同召集人
黃英琦的工作及事業跨越不同領域。她是律師、文化倡議者、創意教育工作者,文化 及社會創業者。她創辦了推動文化藝術教育的香港兆基創意書院,促進創意和創新、 讓年青人帶動社會正面改變的Make A Difference創不同(www.mad.asia),以及成立《好單位》,香港的社會創新共享工作空間。

胡恩威: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
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香港及倫敦修讀建築。曾任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西九文娛區表演藝術與旅遊小組、香港經濟機遇委員會及港台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亞洲電視監製、主持及編導《我要做特首》、《東宮西宮TV》和《亞洲政策組》。

許焯權:恆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香港恒生管理學院文化及創意產業教授、香港保育歷史建築資詢委員會成員、 UNESCO 2005年國際公約專家顧問。

林永君:Anyplex 數碼點播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Anyplex 數碼點播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曾任慧科訊業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 總裁;互聯網專業協會創會會長及現任理事;香港電台顧問委員會成員;香港數碼內容聯盟召集人;香港中文大學傳理學院兼職講師;香港青年聯會董事;武漢市政協委員。

崔德煒:香港舞蹈團行政總監
澳大利亞管理研究生院工商管理學碩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曾長時間在商業機構從事行政及管理工作。2001年起開始在中、港兩地文化創意產業機構從事管理工作,現職香港舞蹈團為行政總監。

莫健偉:香港大學社會學系講師
莫健偉博士於香港大學獲博士學位,從事歷史文化研究、文化政策、創意經濟及中、港兩地文化創意經濟及文化指體系等領域的研究。

歐陽檉:香港大學社會系講師
歐陽檉任教香港大學社會學系之「媒體、文化及創意城市」碩士課程,亦負責策劃該學系營辦之「MC3@702創意空間」展覽及工作坊。他自覺沒有成為全職藝術家的天分,但很慶幸透過文化節目可以結交到很多敬業樂業、待人以誠的朋友。

陳碧如:香港當代文化中心項目顧問
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學位,致力創意教育課程籌組及研究,現爲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課程高級研究員。

杜顯偉:香港藝術發展局策劃經理
專責藝術行政人員、策展人等領導人才培訓。曾為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志奮領獎 學金計耷」及英國文化協會工作。

陳世明:進念‧二十面體藝團經理

-深圳-

黃士芳: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主要從事特區文化、城市文化、公共文化、文化產業、文化旅遊等研究,主編《深圳市志•新聞出版志》、《深圳文化研究》、《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研究》、《深圳城市文化發展策略研究》等。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理論研究南方基地主任、廣東省特區文化特色研究基地主任、深圳市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委員。

毛少瑩: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總監
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總監、研究員;兼任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國家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專家;深圳大學傳播學院碩士生導師;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2007,2009,2012)、《國際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7)、《深圳文化藍皮書》編委;《深圳文化研究》雜志副主編;“深圳市宣傳文化基金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文化學會理事;深圳市群眾文化學會理事。

郭學雷:深圳博物館副館長
深圳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著作有《明代磁州窯瓷器》,代表論文有《上海博物館所藏紅綠彩梅瓶探討》、《北朝紀年墓出土瓷器研究》、《禪宗思想對南宋吉州窯瓷器裝飾的影響》等。

文禎非: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藝術總監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藝術總監,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深圳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2007年獲得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美術專業碩士學位。 

歐陽進雄:深圳市文體旅遊局文化產業處副處長

黃東和:《深圳青年》雜誌社副總編輯
《深圳青年》雜志社副總編輯,深圳市深商聯合會副秘書長、深圳市全民寫作計劃暨社區文學大賽組委會秘書長,睦鄰文學獎策劃人,鄰家社區創始人。代表作:《深商的精神》
  
聞正兵:越眾影視公司總經理、資深媒體人
資深媒體人,紀錄片制作人。曾就職《鳳凰周刊》、鳳凰衛視中文台、深圳電視台,任記者、編輯、主持人和制片人。紀錄片榮獲美國休斯敦國際電影節、上海白玉蘭、四川金熊貓等20多個國內外紀錄片大獎。公司代表作包括《先生》《尋找少校》《發現少校》《黃埔》《深圳口述史》《盜火者:中國教育改革調查》《布衣中國》等。

鐘雅琴:深圳市出版業協會理事
中山大學文學博士,暨南大學文藝學博士後。現任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講師、碩士生導師,深圳市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後備級),文化部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秘書長,深圳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信息出版部主任,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城市文化、文化產業及文藝美學研究。

任珺: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主要從事文化政策與城市文化研究。出版專著《跨域視角下的文化政策研究》(2014);合著《文化權利:回溯與解讀》(2005)《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2006)等等。

宋陽: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管理學碩士,現從事對外文化貿易、文化政策研究。曾在《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中國文化產業評論》、《深圳文化藍皮書》上發表多篇文章,並出版專著《中國文化“走出去”發展戰略研究》。

袁園:深圳市出版業協會理事
中南大學英文學士,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畢業後任職於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政策、影視文化、影視產業、城市文化。現在實踐大學(台北)創意產業博士班修讀創意產業博士學位。「Pecha Kucha創意博士夜話」活動召集人與創始人。「2016 國際文化創意產業論壇—連結東西創意教育與產業」發起人與論壇嘉賓。

彭思思: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文化與新媒體、數字信息等交叉領域的文化產業政策、模式及趨勢研究。已發表《深圳市新媒體創意設計產業發展態勢研究》《深港創意設計尋優合作》《深圳中青寶互動網絡股份有限公司經驗與啟示》《深圳A8音樂集團發展經驗的調研報告》等多篇文章。

高小軍: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主要從事公共文化、文化創意產業等相關研究。已發表《深圳市公共文化空間影響力研究》、《公共圖書館作為“第三空間”的理念與實踐》、《2015深圳文化改革創新發展報告》等多篇文章。參與深圳市政府重點課題《深圳城市文化運營》、《深圳文化創新發展2020(實施方案)》課題研究及起草工作。

-上海-

何建華: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工商管理碩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級記者(新聞正高),曾先後任上海青年報社、新民晚報社記者、部門主任,上海宣傳部新聞出版處處長、助理巡視員,文匯報副總編輯,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副總裁,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等職。主要研究領域:文化與傳播。

榮躍明: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
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院創新工程「城市文學與文化」首席專家。主要研究領域:文化理論、文化經濟學、區域經濟學等。

徐清泉: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秘室主任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文學博士,經濟學博士後,上海東方公共文化評估中心副主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治理研究」創新工程項目首席專家,《上海公共文化發展報告》主編,長期從事文化理論、公共文化、文化產業及城市文化研究工作,曾主持過國家社科基金專案兩項,主持及參與各類決策諮詢規劃專案數十項,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十餘項。

段鋼: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報》總編
《社會科學報》社社長、總編,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哲學博士,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後。研究員。上海社科院經濟倫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第九、第十屆青聯委員。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獲選全國新聞出版領軍人才。

任潔: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辦公室主任
2003年進入社科院工作,2012年2月起調至文學所工作,現任文學所辦公室副主任。

包亞明: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城市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城市文學與文化研究室主任,主要從事都市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

鄭崇選: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
文學博士,文化學博士後。現為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公共文化研究室主任,《上海文化發展報告》執行主編。

饒先來: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國際文化交流研究室副研究員,《上海文化》編輯。從事當代文藝批評,文化政策,國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個人學術專著有《闡釋與重構》,《新中國文化體制研究》(與蒯大申先生合著)等。

王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文學博士學位。2010-2012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訪問學者。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史、城市文化。

車岸原: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廣播電視臺)記者
上海廣播電視臺記者、編導。從事文化、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報導。曾參與「512抗震救災」、「2008北京奧運」、「2010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新聞事件報導。目前,策劃制作《岸原觀詞》專案(見「看看新聞」APP)。

劉水: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廣播電視臺)攝像職務
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新聞中心採訪部攝像,兼融媒體中心《攝界》欄目組獨立製作人。

王偉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影像學術委員會主任。

城市文化交流會議

香港、上海、深圳與臺北藝文界於1997年籌組國際論壇-「城市文化交流會議」,以「城市」出發,每屆推選年度性的重點主題並輪替主辦會議,討論如何將「文化」賦予時代新意,並使之具有更大的能量,進以推動公共環境與公民社會的發展。四城文化交流會議至今已經舉辦19屆,成為兩岸四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對於促進兩岸四地的文化往來合作及四個城市的文化發展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多年來,四城文化交流會議扮演一個跨地域、以城市連結為基礎的平台,從文化角度出發,發掘、探討、反思當代城市文化現象和文化政策議題,並且透過這平台交流、分享及倡議多元的觀點。會議做為一個交流平台,既有維繫四城文化圈的作用,也承擔著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宏遠目標,雖然它沒有一個實體的組織,但它卻吸納多元的觀點,匯聚文化智慧,為文化發展發聲,作用好比一個跨地域的文化智庫的功能。

歷屆議題:
2016 城市文化政策的影響力:大數據與深價值
2015 移動互聯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
2014 城市閱讀
2013 創意城市與博物館
2012 文化政策與城市發展
2011 公民社會與文化權利
2010 城市理想與文化發展
2009 文化場地與文化發展
2008 文化.環境.自然─面向未來的城市視野
2007 城市文化的公共性—資源.參與.共享
2006 停辦一年
2005 城市記憶
2004 設計城市品牌-牌品.品牌
2003 文化產業與觀光
2002 進入世貿後的城市文化產業
2001 城市文化資源-政府與民間
2000 創意工業、藝術與教育
1999 藝術教育、評論與藝術節
1998 藝術節和城市文化的發展
1997 成立四城文化交流參訪計畫

主辦單位

 

協辦單位

表演藝術聯盟、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深圳市出版業協會、臺北市立美術館

 

指導單位

 

贊助單位

協力媒體

胡永芬:獨立策展人

10461 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