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不改變心意的人,永遠無法改變任何事情。」
“Man that never change thy heart can never change a thing.
2018-05-06 14:00   至   18:00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100 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

永續藝術國際合創論壇

地點 :華山1914文創園區 中3清酒工坊 2F-拱廳 
報名費用 :NTD$ 300
報名連結:
https://www.accupass.com/go/sustainableart 

2015年底,全世界196個國家領袖聚集在法國巴黎,舉行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並一同簽訂巴黎氣候協議(Paris Agreement)。而在同時,有將近約100位的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創意者、文化政策推動者也同時群聚在巴黎,進行為期三天的工作坊(ArtCOP21),宣達文化界對環境永續議題的深切關心,以案例回應氣候變遷的議題。

面對這全球性的議題,探討環境惡化的背後,其實隱藏著的是文化和社會問題,我們的生活態度和消費習慣才是最重要的關鍵。此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以自身實踐、改變現狀的時機。需要即刻產生行動,即便是不完美, 但仍可以改善現況,同時我們也要持續思考並建構一個較長期的策略來達到永續持久的改變。

透過合創,打開全球對話,用藝術和創意回應環境永續,並且實際產生刺激、發生改變。此次的論壇,我們將從四方面來討論,包括藝術家的行動如何影響政策、如何轉換廢棄媒材的使用、生態藝術行動、另類自由市場經濟,從不同實際計畫來看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改變和參與者行為的改變。


In the end of 2015, 196 country leaders of the world gathered in Paris, France. The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COP21) was held, and also the signing of the Paris Agreement. Meanwhile, there were nearly 100 artists, cultural workers, creators and cultural policy facilitators gathered in Paris, conducting a 3-day workshop (ArtCOP21). Through cases, they work on issues in climate changing, in order to express the deep concern in the matter of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When facing the global issue, exploring what is behind the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cultural and social problems are what is hidden behind the veil. The most important key lies in our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our consuming habits. At this very moment is the opportunity to actualize oneself and to change the present. Even if perfection seems within distance, an action must be made immediately to achieve status updates. At the same time, we need to continue the consideration and construct a long-term policy to make a change in sustainability.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world begins with collaboration and innovation. We respo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through art and creativity, moreover to generate actual stimulation and emerge changes. In this next forum, we will discuss in various aspects, including how artists effect policy by their action, how to transform abandoned mediums to better use, eco-art operation, alternative free market economic. From a distinct practical plan of witnessing artists alter through creative process, as well as the participants' behavior.


【 專題演講一  Keynote Speech I】
題目:文化政策與全球環境永續行動
Cultural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Movement Worldwide

「如何發揮創造力去影響文化與環境政策?」

講者Sholeh Johnston將會綜觀性地分享「全球永續指標(SDGs)」與應用此指標的氣候與環境永續案例,討論環境對於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藝術家如何針對永續及氣候問題回應、提出解決方案。她也會舉出三到四個英國、南非及國際大城市中,藝術家與決策者合作的案例,探討文化與都市發展如何相輔相成、藝術家與決策者如何攜手合作,以及如何回應全球環境永續運動。(參考資料:Julie’s Bicycle | 回應氣候變遷的七種創意趨勢)


講者:Sholeh Johnston/The Field 總監

Sholeh是一位在專業發展、環境永續、氣候變遷,以及跨文化交流等領域的專業創意顧問、教練以及製作人,現活躍於英國與國際間。Sholeh對於幫助人們運用創意於社會議題上,並且透過策略及具有影響力的計畫去達成目標有極大的熱忱。她的引導方式基於建立強大的夥伴關係、跨領域合作,以及訓練領導力,結合優秀的溝通技巧、誘導推進以及團隊建立、細節的探討、有自信地公開談話及創新精神。

與談:施佩吟/原典創思副執行長

大學念公共政策,喜歡走進社區的踏實感,畢業第一份工作在鹿谷茶鄉進行田野調查研究,後來去念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人說十年磨一劍,迄今持續投入社區營造的工作,卻發現樂柔軟越彈性越能成事。喜歡連結不同的人和群,專注於都市空間與地方創生的策略、模式和機制。參與催生政策計畫包括臺北市Open Green打開綠生活計畫、Space Share, Taipei都市空間分享計畫、依山小綠洲、社區交往等,擔任協同主持人,現任原典創思規劃顧問有限公司副執行長。


【 專題演講二 Keynote Speech II】
題目:廢棄物的春天 
Beyond Trash

「廢棄物可以如何再創作?」

幾年前當我們開始注意到社區裡這條溪流時,我們意識到都市河川面臨的各種污染狀況,也看到了許多垃圾流散其中。然後,開始思索這些垃圾到底從哪裡來?是不經意掉落到溪流裡還是被人無意識的當作大垃圾場的方式隨意丟擲?而細看這些垃圾,發現到這不就是我們生活的痕跡嗎?我們所用的、吃的、穿的,短暫使用後就拋棄在後。地質學者札拉希維奇教授(Jan Zalasiewicz)提醒大家,我們即將步入新時期「人類世」(Anthropocene),人類的行為已經改變整體環境生態,我們在地層中留下什麼樣的印記?

有不少藝術家開始選擇一般人看起來像垃圾的廢棄物作為媒材,為什麼選擇這類的媒材?背後的意義是什麼?中間創作過程的改變,甚至是間接的影響到參與者行為改變的後續發酵都是值得了解。態度決定一切的事,或許藉機可以重新檢視我們的生活模式。

講者:洪秉綺/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

現任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暨台灣藝文空間連線常務理事。在半導體業工作多年後,決定重返學校,在英國倫敦金匠大學獲取文化產業碩士,研究游擊式文化在仕紳化空間的政治關係。返回台灣後,曾在策展公司工作,負責規劃、行銷、運輸、公關和文化交流。2014年加入了竹圍工作室的團隊。竹圍工作室是台灣資深藝術進駐單位之一,支持跨文化交流,提供時間及空間,讓藝術工作者及團體的各式創藝能量,在這裡得以發酵滋育與有發聲的可能性。她主要負責組織營運規劃和協助藝術家執行進駐計畫。參與多項竹圍工作室主導的計畫,包含藝術進駐計畫、竹圍工作室20週年展、亞洲綠色藝術實驗室聯盟的成立、環境藝術介入計畫、文化領導力計畫等。2017年參加在金邊的文化領導力課程和在威爾斯舉辦的創意氣候領導力課程。

與談人:楊芳宜/廢青不廢創辦人

苗栗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擁有閩南與客家血統,造就長時期對於「跨」角色、行為、技藝、知識、經驗的研究熱忱。曾任企劃、設計師、博物館教育人員、教育工作者、策展與創作。藉不同角色的參與和換位研究,透過異質編織、再生創作及跨領域合作,探討「廢⇄不廢」、「新⇄舊」、「聚⇄散」、「傳統⇄現代」之間的跨關係; 以及 在「便利速成⇄惜物懷舊」既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如何重新定義「廢棄」議題,發展因地制宜的參與式藝術創作,策動群體參與「不廢行動」,實踐在當代社群影響與自然環境變遷下個人自處與群體共創的可能性。


【 專題演講三 Keynote Speech III】
題目:第五元素:土、水、風、火與心
FIFTH ELEMENT : Earth, Water, Wind, Fire & Heart

「什麼是自然的智慧?」

「什麼又是社群連結的智慧?」

Anunta將透過本次論壇分享她身為一個關心社會議題的團體共同創辦人,親身規劃與實踐的案例,如發展一個有機的市場網絡、規劃行銷社區商品、創意與企劃發展、結合環境藝術的社區參與行動等經歷。從培養「自然先於我們存在」的概念開始,深入挖掘地方故事與經驗傳承,到跨領域合作、社群網絡連結及號召群眾共創影響力,最終抵達核心價值。對於Anunta而言,永續行動的核心價值即是「你用眼睛所見大於一切最終產品」、「你用心所感受大於所有實際過程」。

講者:Anunta Intra-aksorn/「大樹計畫」共同創辦人

Anunta作為 BIG Trees Project的創辦人,致力於喚醒人們對城市中的植林,尤其對於城市森林中生物多樣性的公眾意識。生態多樣性作為促成更和諧的居住環境的基礎,Big tree project的願景為樹立永續發展的生活理念,使得樹木和城市發展可以共同永續成長,在進行街道和交通的改造時,兼顧樹木和野生動物的生長,是BIG Trees Project 持續努力的方向。在另一個領域,作為知識管理專家,她運用她的技能與當地社區、政府組織或商業部門共同進行產品開發,藉由合作的力量共同打造城市品牌。

與談人:陳泓易/藝術家

陳泓易為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擔任專任副教授,其專長為藝術社會學、藝術評論與獨立策展。其任多次重要公共藝術、視覺藝術類補助及獎項審議委員,並曾撰寫發表多篇文章與著作如《公共領域與藝術行動》、《台灣公共空間的美學與拓墣》、《2000以來台灣藝術行動主義初探》等。其主要策展經歷有「後植民計畫(2014-2017)」、「漁光島計畫(2016-17)」等。

【 專題演講四 Keynote Speech IV】
題目:城市實踐:流浪計畫、都市實驗與另類經濟 
Practicing the city: Nomadic projects, urban experiments and alternative economy

「地方的概念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構築而成」

談到新加坡政府大力推動的「地方/空間再造(placemaking)」,Post-Museum 所期待的樣貌是不論規模大小或者是「空間」的定義,所有市民與地方草根的創新團體都能參與。現代都市生活中,居民對於地方的歸屬感比過往薄弱,反而增添了許多不安定感,Post-museum期待透過合創計畫建立起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透過地方參與構築一個理想的都市樣貌。

過去幾年,Post-Museum 對於人們如何用更有意義的方式去參與城市很有興趣,同時也堅持人們擁有創造/再造自我與自身所處城市的權力。自從開始實踐遊牧策略,他們已經發展數個在新加坡的漫遊計畫,如免費市集、編織俱樂部、野餐、都市露營等,試圖在城市裡建造「每一日的微型烏托邦」和「臨時自治區」。論壇中他們也將以「真的真的免費市集(Really Really Free Market)」系列活動及相關計畫作為藝術、經濟實驗與地方再造的案例分享。

講者:Jennifer Teo & Woon Tien Wei /Post-Museum 創辦人

Post-Museum由 Jennifer Teo 和Woon Tien Wei成立於2007年。Post-Museum是一個獨立的文化和社會空間,旨在鼓勵和支持思考與積極性的社區。它是一個研究當代生活、推動文化藝術、人與人連結的開放平台。Post-Museum目標在回應其所處位置及社區,以及尋找創建微型烏托邦的方式,讓人們積極想像和創造他們想要的文化和世界。

與談人:邱俊達/策展人

1983年於高雄出生。2008年從哲學仿歐式象牙塔逃出,卻滑入當代藝術生態的廣闊泥沼,如今深陷其中。2017獲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士。從西方哲藝思想與大師創作獲得數不盡的天啟靈感,但比較喜歡聽自己的神說話。然後從事人們所謂策展、藝術評論、雜誌編輯與相關研究工作。長期關注如何從偽社會學方法描繪真實的社會形貌,從偽論述方法來進行知識生產,並且關心藝術創作如何與社會、與生活真正發生關係。重要經歷有「2014新年新希望」、「聲語遶境」、「梅爾汀計畫-一年對話實踐:縫線、鬼故事、逃離」、「養生之道」、「臺南中國城」、「遷徙與再生」、「城市潛綠體」、《共同史》。

 

100 臺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