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台灣微型小革命 前進曼徹斯特

專欄文章分類: 
媒體報導
Tag: 
呂佩怡
吳瑪悧
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微型小革命:三個來自台灣的社會參與藝術計畫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吳垠慧

短短10公里的樹梅坑溪,可以透過藝術引發討論河川問題;藝術家募資重啟廢耕的農地,希望種植出的檸檬樹能回饋出資者共同享有,這些都是近年在台灣出現的藝術計畫,策展人呂佩怡引介至英國曼徹斯特Centre for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推出「微型小革命:三個來自台灣的社會參與藝術計畫」展覽。

「微型小革命」展出的3組藝術計畫,有吳瑪悧與竹圍工作室合作的《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許淑真與盧建銘合作的《植—物新樂園: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以及黃博志的《五百顆檸檬樹》。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始於2010年,吳瑪悧認為,「所有環境問題背後其實都是文化問題」,樹梅坑溪反映了台灣經濟掛帥、人們對待自然的縮影。他們策畫社區行動與藝術教育方案,透過與地方政府的合作,讓樹梅坑溪成為新北市政府大河願景計畫之一。

《河岸阿美的物質世界》於2008年啟動,一路陪伴大漢溪畔的撒烏瓦知部落居民,重建被都市計畫拆除的部落住屋,過程中也重建消逝中的傳統部落文化。呂佩怡指出,這個計畫揭露居住權、環境議題,以及都市原住民在社會的邊緣地位,其計畫的成果,已讓撒烏瓦知部落擁有自己的部落學校,及去年部落族人在地方議員選舉中獲勝。

黃博志的《五百顆檸檬樹》以預先販賣酒標的資金作為種檸檬樹的第一桶金,兩年後待檸檬樹收成,再製造成檸檬酒給酒標的認購者念。

呂佩怡指出,該展強調「藝術在台灣社會現實所產生的改變力量」,3組藝術計畫都以過程為基礎,屬於長期參與社會的行動,分別將藝術視為關注環境生態的方法,做為社會運動的另類策略,做為交易交換的平台。

「他們對待社會議題不採取挑釁路徑,而是使用一種柔性策略,生態友善態度,以及強調藝術的療癒力量」,如吳瑪悧以「編織關係」形容藝術計畫產生的社會效應,正是「微型革命」的意義。該展以文件方式呈現,並舉行研討會和講座,自7月3日展至9月6日。(中國時報)

相關專案: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