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願街坊勝出,記香港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MaD 2016
張淳善
藝術領域分類: 
策展/研究/藝評

文/張淳善

2016.2.15台灣 ‧淡水

最初,我讀許芷盈所寫「重見,重建」一書,內容紀錄香港深水埗的社區藝術行動(另有一本書:推土機前種花),引我摸索如何拉近「街坊」(香港用詞)之間的關係,起因在台灣有一個地方:過去叫做九崁街,這條百年的街道,後來改名為「重建街」。而由竹圍工作室牽起這次MaD2016年會的機緣,則要回溯2013年盛夏時,我搬進重建街,但在還未住滿3個月時,隨著住戶收到一張政府公文,通知要他們參加「道路拓寬計畫」說明會,因地方文史工作者提議,聚集在我承租的徵收戶三樓大陽台進行會前討論,就此展開一連串的社區藝術行動推動公民參與。

此行,對我而言,是竹圍工作室對整個行動漫長觀察的後續支持。

這一個從1968年(民國57年)起由都市計畫變更中產生的「淡水六號道路」,當局意欲從3米道路拓寬至6米,以讓大車通行至鄰近的清水祖師廟活絡地方觀光。1986年(民國75年)已由政府徵收土地,實際施作則以第30號門牌以上在2010年底(民國99年)拓寬完成,2013年(民國102年)10月底意欲進行第二階段30號以下的拓寬,此路段則是陡坡接著順應淡水地形而有的特殊階梯道路,如果由目前官方所稱─淡水老街(中正路)上尋找,她則是可沿媽祖廟─福佑宮旁兩側不起眼的窄巷、長階梯通達。依據台灣土地徵收條例,政府逾20年徵用民間土地而未使用者,民間得繳回補償金拿回土地─要求政府收回徵收案,這便是後來整個「重見,不重建」公民行動的基點,當時居民推派身為淡水人的前綠黨市議員參選人王鐘銘為代理人,向政府要求「收回土地徵收」。

而過去兩年中,機緣成促下,一群來自台北藝術大學與臺灣藝術大學的年輕人相繼投入,2013年10月底,為了持續社區工作我與其中四位─魏榮達、柯濟昇、王守瀚,以及單任捷,發起一同成立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繼續以住家為社區基地,除了定期的居民會議、議題交流講座之外,另一方面也在社區住戶同意下,於街道私有空地及受徵收計畫影響,三十多年來,無法修繕的無頂屋、及閒置老屋進行街道創作。

知名塗鴉創作者Candy Bird率先前來支援,其後分別邀請創作者:涂毓修、小花、葉佩如、鄭鐵桃等等,主要以繪畫方式令人們重新注視那些角落。2014上半年用紀念重建街30號的前住戶─醫師文學家王昶雄作為引子,進行第一屆淡水文學節:〝字句映巷〞徵文、研討會、名作家講座、導覽、市集、讀劇、行動展覽等活動。當中Candy Bird所塗鴉的牆面為12號徵收戶所提供,亦是聯合住戶參與行動的起點,在文學節中我們以展示徵文作品,企圖建構「重返家屋」,及製造觀者進入「無頂之屋」的「重建/見」意旨;另介紹馬偕街、真理街這三條歷史意味與風貌濃厚的淡水老巷弄,以「思路」定名活動。踏上香港旅程前,部分徵收戶已完成拿回土地,所以先請正在閱讀的大家放心,也能持續關注。

回台後遲遲沒有辦法整理旅程的書寫,距今也才是三個禮拜前所發生的事情,短短六天五夜中「看不盡,卻也看盡」的矛盾,加上旺角事件,「今日香港,明日台灣」─或許就是造成這種矛盾的潛意識。然而如同年會揭示「當下立即可行動的方案」之於我,是同政策搶時間,重建街的下一步,該如何從街道空間─「誰的街道」這樣的曖昧不明中,確立聚落存續的公約,並重新縫合居民間的情感。

面對開發當道、變遷快速的時代,參加「立村時間」,就是要尋求下一個行動計畫前的一個自我檢視,香港的立村者在做些什麼事呢?題外話,出國機會不多的我,猶記小學升國一,爸爸帶我們全家去新加坡─那是我接觸亞洲世界的開始。其二是2008年同當時在政府一同工作的主管去日本(神戶、東京、橫濱),任務是擔任出國考察紀錄,對我之後工作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啟蒙,無疑的,這次也是!踩著沒準備的背包客步伐,出發前一晚匆匆訂機票請人幫忙查通訊、交通資訊,然後油麻地碧街18號的他說我當天下午三點以後到都OK。

一出地鐵有點置身萬華區的惶恐,幸好碧街不太難找,「你來啦!?」─老闆這麼親切的向我打招呼;不知為什麼我覺得香港的地名很美,在地鐵上開始湊起我腦海中的所有地名,想著如何去每一個有印象的地方。我的第一站,便是深水埗,想看看那些街道的老店,卻被一出地鐵的台灣夜市版電子街弄得有些精神恍惚;後來繞道至基隆街的途中,經過一間又一間的扭扣、衣料店鋪;覺察著這區域的商業與民生關係;時間不過六點,大多店鋪準備打烊;而由水果菜販(排擋)繼續接力;招攬下班後來買菜的人們。

接著前去參加年會主場─葵青劇院的開幕式,與亞洲140國家、超過1300位立村者共聚之時,身旁大多是25歲上下的青年男女,而在台上分享的是英國Assemble Studio、美國Conflict Kitchen以及台灣的台灣好基金會;談的都是改善都市空間與人際關係的行動方案;其中對於甫獲英國當代藝術大獎─2015年透納獎Assemble Studio團隊所進行的數個區域都市空間改造計畫,對台灣尤其值得參考。次日上午的村民會議,聆聽香港鄉土學社、台灣青芽兒創辦人聚焦土地農用、歷史保存的議題,對於在台灣生活的人應當也不是太陌生;但不同於香港糧食自給率只剩下2%的急迫性,台灣何其幸運還能有大片農地,卻因為政府休耕政策還在閒置,我們所該警惕的便是監督政府農地政策,並透過購買支持正在努力的小農,重要的更是一般消費者對食物來源及取得的認知需要建立。

實地參訪的部份,我選擇了「天水圍社區協作」導賞,我們先是進入設計失敗的新市鎮裡面,由當地數個社區組織介入,自建農場作為與居民共生的連結、並在社區內發行貨幣─在新自由主義發展所被犧牲的城市邊緣空間建立起自己一套經濟制度。接著下山,由南往北進入了天水圍新市鎮,該組織─天水圍社區發展陣線也向我們解釋了在地產/公屋開發下,商場成為人們下班必經的高架通道,新市鎮中沒有價值的土地空間即成為了公園,然而在政府禁止山上農民及其他小販在公園擺攤(設墟市)的困境下,小販如何積極抵抗來營生,簡單說就是佔領→被驅離→再佔領的不死精神;並進入公設墟市看見對照。此程對我來說,更直接對應到了我所生活的城市─淡海新市鎮未來建設與淡海二期農地發展的困境與機會。

出發往沒有報名成功的油塘Maker Bay之前,我沒跟上隊伍,獨自在觀塘(香港最大的都市更新區)逗留了一段時間,就是不開GPS隨便亂走、不然就是問路,雖然一開始被地鐵車站出口的天橋電梯誤導,最後還是走到了公屋密集、市場人潮洶湧的地方。而油塘Maker Bay則是在工業貨運集散地(油塘碼頭)附近,改造利用的閒置空間。接著趕往「水滴論壇」,我亦選擇雷同的都市發展議題,並在MaD - Good Lab中有機會與其他立村者交流,其中多數是來自中國的青年。而在閉幕前的演講選了先前在香港居住一段時間的張鐵志與中國范銘的演講與對談;印象深刻的仍是范銘所談─無能的能力,鼓舞著急於改變世界的立村者,如何適時地展現無能,運用無能的能力,亦為MaD年會中最呼應與解答我當前的焦慮之處。

年會結束的隔天,隨著友人前去「衙前圍村記者會」─前一晚當時寒流最冷(台灣下了雪)的晚上市建局驅趕居民,揚言不自行離開者,將受更高罰款。次日「街坊」一個個走出來,對政府強硬的「重建」執行表示憤怒與沈痛;我在他們於街道空間自成的墟市買了一雙雨鞋、一個煙灰缸;拍了街道公設施上的鹹魚;並帶回「衙前圍村重建關注組」(可搜尋臉書)告訴我那些可以回收參考的資料,讀著讀著難以想像600年的歷史竟無法受到政府的珍視,不後便將湮滅(也或許說人開的那一刻便是);也讓此行的心情更為沈重複雜。接著香港朋友Michael帶我去了旺角的獨立書店─ 序言書室(www.hkreaders.com) ,買下一本講衙前圍村文史保存的書。沿途中我也才知道他與朋友在碧街有一個排擋,作為實踐護小販連結社區需求的小基地;就在油麻地做最積極的保存行動─跟他們生活在一起;心中由生佩服。

我的旅程流水帳還不只這些,隔日由當地藝術家Vangi Fong(也是年會的策劃執行之一)帶領我與同行台灣兩位藝術家一同去到了灣仔利東街(消失的囍帖街)、時光天地(以社區服務時間儲蓄方式換取二手商品)、土作坊(數個團體組成經營的友善農作合作社)、以及聖雅各社區中心(非營利組織所爭取保存的公共建築,經營類似台灣的社區照顧中心),包含其中全港首間融合復康人士、設計師、商界、企業、機構、團體、學校、坊眾共同參與的「升級再造中心Upcycling Centre」(回收來自企業剩餘的可再生全新材料,開放設計師進駐並協助提供康復者恢復生活機能的手作,成為商品的空間)等等等,這些連結「街坊」的節點,特別是藍屋─「香港故事館」回答了「街坊」的意思,亦即「在這一條街上擁有一間房子的人」,解開我對許芷盈書中的疑惑。

然後,我前往張愛玲曾居的繼園街,聽說她也即將消失。在那邊向街坊買了一件二手全新的圍裙,那是一家既作木工、玉器販賣與二手經營,由老人家看顧的小店,我告訴他我在台灣所住的街道很像這邊的環境的放大版;他說他知道張愛玲,不過沒見過就是了。回頭下斜坡至「舒房」(原本是店鋪經過改造)點了一杯黑咖啡,靜靜看著當今也住在繼園街上的攝影師所記錄的生活攝影展─「繼園街:張愛玲在香港」;暫歇。

在台灣的都更與香港的重建,相同面對地產霸權互為經驗與審視下,港台有越來越許多年輕人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抵抗─保屋護地守家園,與街坊一同共好,腦海中不能停止的─兩個地方面對同樣的未來。最後趕去了「油街實現」,拍下這張照片;值得跟從事創作(不限藝術)的你共勉,如果你也知道我在說的是什麼;希望你生活的地方也(成)為你實現社會的所在;讓我們為彼此正在做的事情加油、不斷思辨。

後記:

比預定晚一天離開碧街18號的清晨,不知道名字的他,跟我說搭taxi去九龍站比較快;以及那看我不知所以的而為我停下taxi driver,謝謝;

特別感謝:

Margaret Shiu、竹圍工作室全體;Pei-Hsuan Wang Chi Suk Suk 梁志剛(Michael Leung)Kids Fung Dorothy Cheung 梁山丹(Lily Leung);Vangi Fong 洪大寧 洪秉綺 (Iris Hung) Bess Lee Wing Lam Kobe Ko Alice Ko Gabriel Tam Yan Yu(想到誰就寫誰沒有什麼順序來著)

附記:

出發前有人問我去香港幹嘛待5天
回程飛機飛過桃園耕地之時
不小的眼淚伴著無奈
哎唷!那麼如果您想到香港
請洽碧街18號志老闆(住宿自由定價,轉角亦有自由定價素食合作社)
殺到油麻地指南:
殺到油麻地在當地有特殊意涵
請參考活化廳
http://wooferten.blogspot.tw/
這裡取台灣人慣用的意思
1. 碧街18號
https://www.facebook.com/18pittstreet
2. 蘇波榮
https://www.facebook.com/wearesoboring/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