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印象.記憶與香港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MaD 2016
吳淑倫
藝術領域分類: 
策展/研究/藝評

文.圖 / 吳淑倫

從青少年時期看到的劉德華時期的港片,到後來王家衛營造出來的老香港氛圍,對於香港,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屬於電影《花樣年華》的年代。以前曾匆匆過境停留香港幾天沒有太多的接觸,但這次經由竹圍工作室的邀請參與MaD大會,我看見了不同的香港,一個是屬於現世代年輕人求創新創意的香港,一個是快速全球化狀態下有著奇異氛圍的香港。

創新創意的香港是充滿活力的,MaD大會的開始來自美國匹茲堡的衝突廚房計畫的演講,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由飲食文化看見族群與文化的現狀,並藉由食物為載體來互相瞭解與體諒提醒,一直以來我都在一直在尋求一種以食物來認識文化的方式,早些年一直想做這樣的計畫來用食物來讓大家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但一直苦思不知如何找到一個好的方式喚起大家的興趣,我想衝突廚房示範了一個很好的借鏡。

在MaD大會的安排之下我參與了實地考察參訪了「工匠灣 Maker bay」,這裏是由一群熱血的年輕人一起共同經營,讓香港有創意的年輕人能有一個實際實驗實作的空間,並且協助這些創意家行銷他們的創意產品,執行長Cesar非常大方的引導讓參訪的大家用短時間作設計的創意發想的課程,並鼓勵了在場許多人實踐夢想。

大會期間我也參與了同樣來自台東蘭嶼的朋友阿文的工作坊,蘭嶼的議題對於在東部多年的我其實已經不陌生,但也確實讓我再度去想到每次踏上蘭嶼的心情,小島上不只有核廢料,還有一大堆垃圾,大部份的垃圾來自於觀光客喝完的寶特瓶、啤酒瓶等,在這個三十分鐘可環島的小島上,確實造成了許多困擾,幾年前曾經跟小島上的友人一起做了一個小型自發性的工作坊,將廢玻璃瓶變成來小島的伴手禮,讓觀光客再帶回台灣,但無奈因為設備的不足人力上的經費不允許而告終。

我們說蘭嶼好美,但是卻一直不斷的在消費蘭嶼的資源與生活的單純,卻從來未為小島做些什麼來讓美永續。感謝有阿文這樣願意付出的人,喚醒我們的一些良知來思考我們對大環境的破壞與如何讓這樣的破壞被停止。隨著這些我們也跟著阿文一行人去看了海洋垃圾的展,在展覽中的展品不是美麗的藝術品,卻是最醜陋的海洋垃圾,目前在東海岸生活的我,對這些垃圾再熟悉不過了,岸邊有著撿不完的、烤肉完畢丟下的塑膠碗盤、塑膠袋、寶特瓶、玻璃瓶、拖鞋甚至家具,清也清不完。

快速全球化的香港透露著奇異的氛圍,大會中我參與了另一個臨時的行程,也就是一遊著名的重慶大廈,說重慶大夏本身是全球化的最佳寫照真的一點也不為過。我腦中的重慶大夏,仍圍繞著《重慶森林》與《花樣年華》那樣的電影情節與場景,我們的導遊是一位來自印度、在香港工作的青年,來到重慶大廈外面,我覺得有些失望,在我內心構築的《重慶森林》與《花樣年華》的時代正式幻滅,外觀跟一般大樓無異閃著七彩的霓虹燈,重慶大廈四個字在這樣的建築物上有些突兀。進入重慶大廈的世界,我覺得到了印度與巴勒斯坦,兩個彼此關係不好的國家,人民在香港的重慶大廈內居然和平共處還相互照顧。窮人、商人、傭人、過路者、旅客每個抱著不同夢想進入期間的各式各樣的人種絡繹不絕,除了旅客外,重慶大廈幾乎是在夾縫中求生存的人,落腳實踐發財掏金的夢想,這讓我想起在看不到天空的香港,快速全球化的蓋大樓商場過度消費,出了地鐵站,我常常不知道我是在哪一個商場,或者他們對我來說根本都一樣就是個商場,匆忙的人群也是一樣跟重慶大廈內的所有人一樣努力在夾縫中呼吸。我記憶中的《重慶森林》與《花樣年華》已經漸漸從商場的過度膨脹中消失。

感謝MaD此次的安排與竹圍工作室蕭麗虹老師的邀請,讓我看見不一樣的香港。對我來說是不一樣的體驗,創新創意活躍與全球化的香港,從電影上看見英屬香港的老旗袍、花窗、老港味,漸漸的被普通話、全球化取代的香港。台灣的未來真的還是有很多值得思考與努力的地方。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