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2016竹圍工作室冬季開放日【小村探險日】札記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來竹圍玩一天
竹圍大小事
工作室開放日
藍花咖啡
陳正勳
田欣以
王佩瑄
張瓊如
Veron Sung
Ketemu Project Space
Kabul
Tio Meng Samantha
Elise Luong
身聲劇場
手作市集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文/江英華、林映㚬 圖/許巧薇、高任翔

秋風吹過,帶來一股微涼的氣息,心中一顆探索未知的種子正在蠢蠢欲動。
這顆種子飄過觀音山、游過淡水河,來到一個平靜的小村落,這裡是藝術家們醞釀創作的靈感之地、是村民們想像樸實與友善生活實踐的培養皿。種子落在泥土中,生根發芽,成為一顆村裡的大樹,而日復一日,受到庇蔭的人們在這裡留下了寶藏,吸引更多探險者們前往尋覓。

小村探險藏寶圖

這次配合主題《小村探險日》推出了小村藏寶圖與集章活動,除了可以透過藏寶圖的集章點到達小村的各個角落之外,也經由集章抽獎活動,讓大家更加身歷其境。

手作市集×綠色小客廳

走進竹圍工作室,溫暖的香氣從藍花咖啡廳瀰漫出來,還傳出陣陣聊天的笑聲。今天小村來了各路好手參加手作小市集,手裡拿著藍花提供的輕食,可以在河邊春夢 Past Wet Dreams買瓶台灣的精釀啤酒,以茶、巧克力、大麥等入酒,一解酒癮。

手不夠拿了嗎?窗邊有一排的手作布包,是珞雨谷。Laurel Valley帶來的作品,布包上面的朵朵花開相映著牆壁上三朵大開的花朵。往左邊一看,還有圈藝圈 OAO的塑膠編織袋,利用二手塑膠袋編織出可愛的側背袋,甚至用塑膠熱壓成顏色炫麗或飄渺的卡片夾,原創出獨特的再製品。

還有媽媽的手作攤位羽妘手作坊帶來的兒童用品及飾品讓媽媽們駐足,一旁是飄著天然香氣的 貝貝樂芙冷製手工皂

除了許多手作攤位,也有窩窩 Wuowuo動物關懷雜誌,可以讓你點杯咖啡,坐下來靜靜翻閱。

簡易回收再製攤

在文件廣場上,角落的棚子前散落著木條、抽屜、一盒盒螺絲。默默的背影持著手鋸來回切割木條,電鑽來來去去,這是工作室夥伴任翔的簡易回收再製攤。他利用回收的二手材料創造新價值,就地組裝起展示櫃和小板凳等等,速度快得驚人。這裡也提供大家諮詢家裡舊物件的重生方式。

藝術家一日展

一沙一世界的陶藝創作
再製攤旁的空間是陳正勳老師的工作室,各處擺放著陶藝的實驗品和作品,只在這天難得對外開放!陳正勳老師擅長運用陶和異材結合,展現材質本身的紋理,並以幾何造型,抽象的表現手法詮釋生命哲學與自然等主題。悠遠質樸,比例優美,微妙的表面紋理處理,美得令人屏氣凝神。

陶藝家的個展
穿越小客廳來到後方的花園,映入眼簾是花開落果的陶藝空間,左方花開-展覽田以欣老師的陶藝作品,主題透著對立和內心掙扎,中間的方框為兩邊破碎的孩子劃定界線,充滿故事張力。右方落果-是張瓊如王佩瑄老師的陶藝作品,質樸的陶器上印染著淡淡的釉色,融著花與葉,帶著暗香與茶香,邀你共享此時,微秋午後一起喝杯茶。

管子綠像 看萬花筒中的世界
在果醬花園右手邊的小空間是藝術家Veron Sung的管子綠像。她善於運用攝影媒介,讓攝影滲透至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融入環保、文化傳承等主題。以廢棄物的議題作探討,思考廢棄物除了降低價值製成回收物之外,是否能擁有更多可能?管子綠像即是用生活常見的紙捲筒與竹筒升級製作成專業用的萬花筒攝影濾鏡,讓單調的景色千變萬化。

Ketemu計畫空間(Ketemu Project Space)
服務臺後方,培養皿裡展覽著Ketemu計畫空間在印尼峇厘島與爪哇的藝術計畫。Ketemu擅長透過藝術行動與社區互動,提供創作者環境、自然、文化素材進行社會實踐,與社區作連結。在竹圍工作室駐村時,他們與北區環境教育區域學習中心合作,探索社子島的環境議題,以藝術家的角度引導民眾進行創作體驗,並將河岸豐富的蘆葦作為自然素材,削製成簡易鋼筆,沾上墨即可書寫出粗細變化的墨線,充滿驚喜及趣味。
關於Ketemu:Ketemu Project SpaceBudi Agung Kuswara (Kabul)Tio Meng Samantha (Mintio)

Elise Luong Project
在培養皿的左牆上,有四個螢幕撥放著Undecided Production藝術家們的作品,迷幻的舞蹈、紀錄片方式的對話,這一系列以實驗性的方式呈現藝術家對不同議題的看法。Elise Luong是澳洲的藝術策展人,在比利時成立了Undecided Production,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展覽平台,內容跨足視覺藝術、表演、攝影、時尚等。在竹圍工作室的時間將研究臺灣及亞洲各地的藝術駐村架構,並計畫未來成立駐村空間,和藝術家與社群建立更深厚的關係。

跑道上的手作工作坊

循著小村藏寶圖走得有點累了,在果醬花園的蓮霧樹蔭下稍作休息,遠邊傳來笑鬧聲還有滿滿的人潮,原來是手抄紙工作坊和絹印工作坊!

工作室常常收到各種文宣,當他們過期了該怎麼辦呢?答:全部拿來做手抄紙!加一點後花園生態池中的浮萍和埃及紙莎草,為回收紙漿中注入新的生機,透過抄紙網,讓它漸漸成形,最後再烘乾,一張充滿纖維感的手抄紙就完成啦!許多人都是第一次做手抄紙,紛紛捲起了袖子躍躍欲試。

絹印-給生活多一些色彩。挑一個好看的圖案,讓他與你生活在一起!經由橡皮刮刀的刮抹讓圖案在手帕、T恤和提袋上,每天的生活多了不一樣的色彩!

祈雨棒工作坊

在細雨綿綿的當天,身聲劇場的大地樂器館內卻傳來下大雨的刷刷聲,原來是祈雨棒工作坊正在進行中啊!祈雨棒是一個來自南美洲的樂器,顧名思義是要用來祈求雨水之用,它的聲音也是模仿自下雨的聲音。有製作祈雨棒的朋友們,下次缺水的時候就靠你們啦!

藝術家座談會(Artist talk)

水系博物館 改變社區的文化景觀
經過果醬花園來到買杯,下午的兩場講座-金馬河水系博物館與藝術家座談會都在這燈光晦暗卻溫暖的小空間裡舉行。
水系博物館是一個由金馬河上游到下游的一系列社會議題討論,曹明浩老師以藝術家的背景,希望以社會雕塑(social sculpture)的方式,改變居民的思維或觀點,引發討論讓議題持續發酵,進而改變當地文化景象。

藝術家Samantha分享ketemu計畫
ketemu在印尼文的意思是相遇,也是「人與人相遇的地方」,他們希望駐村的空間是一個不斷發生美好相遇的環境,並以此為名稱。在藝術空間的規劃上,因為自己也有家庭,希望藝術空間能夠營造出對家庭友善的駐村環境。ketemu所有的計畫都是圍繞著ketemu這個字為中心創作。ketemu也連結了駐村藝術家和在地工藝,Samanth表示重視傳統工藝也是對於自我文化認同的一種表現。

藝術家Kabul聊自己長期關注的主題-用藝術療癒身心障礙者與他們的家人
因為印尼社會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嚴重歧視,不知所措的家人也害怕他們遭受到外人的傷害,索性將他們用鎖鏈綁在家中。這樣的社會氣氛造成了雙方的社會壓力極大。Kabul和心理醫生及醫院合作,希望透過藝術活動的方式來療癒病患和他們的家屬。

藝術家Elise分享自己踏上藝術之路的種種
Elise相當早就確定自己要成為一名藝術家。但是17歲那年在印度的經歷,除了讓他對於藝術有更多的想像之外,也體認到了藝術在社區中的價值與不可輕忽的社會影響力。然而在一次主辦募款展覽的過程中,卻也意識到藝術行政的重要性。他決定創立一個組織,去幫助年輕藝術家完成展覽的後勤工作,為年輕藝術家創造更多機會。在這次駐村的期間中,Elise採訪了各個臺灣的藝術村、藝術機構,並且計劃未來的藝術村發展。

活動結束之際,大家自然的聚集暢談了起來,聊著各自接下的計畫和生活,彼此認識與交談。儘管天色已暗,小村裡的溫度很慢很慢才褪去。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