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What a Day ~ 災難的瞬間,有時候就是這麼地令人措手不及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氣候變遷
災難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文/營運總監 洪秉綺

這禮拜五的一場大雨馬上打亂了原本的計畫。上禮拜才帶著BACC基金會的經理Nay結束一連串的台北藝文組織拜訪行程後,準備重回久違不見的辦公桌,一路上一邊聽著2014年台北藝術論壇的講座「氣候變遷與災害:台灣藝術產業的因應措施與策略」(註一),一邊列出當天進工作室的To do list,也心想等會的工作會議要和團隊們趕緊把即將要發生的事盤點一下。(是的,我常常一心很多用)

時間似乎就是這麼的恰巧(更巧的是我在半小時前還在聽極端氣候對藝術產業的影響與因應!!),然後就在進工作室後的一小時內,馬上歷經瞬間暴雨所帶來的淹水災情,水線從腳踝淹到小腿肚,甚至直逼51公分,與果醬花園平台並高,工作室為行水區,地勢較低,接收大量外環道路流進來的水,排水的速度完全來不及,導致水位瞬間上升,水閘門完全無用武之地,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水倒灌進來,能做的事就是搶救重要的資料和電器,一樣一樣的往高處移,能多少是多少。接下來,我們就全員八位再加上兩隻狗一隻貓,集體撤離到竹圍社區,一路上看到不少泡水的車,還有湧上馬路邊的魚,以及無止境的泥濘。到了大街上,感謝杏仁豆腐店的郭老闆(註二),讓落難的我們再進到曉雯家前可以享用熱騰騰的紅藜小米粥。

我記得剛進工作室的時候,總不免時時被提醒著2007年強颱柯羅莎帶來的災害,大雨加上海水倒灌,有不少過往紙本資料和電器都泡在水中,進駐夥伴身聲劇場也深受其害,也才會衍伸出後來的環境劇場「在大水之中」(註三)。就是因為這樣記取教訓後,添購了水閘門,然後再不少地方陸續都做了不少加強。而十年後的今天,又再次面臨到同樣的窘境,到底極端氣候對我們生活造成了多少影響?在自然和社會的變遷下,災害事件逐年增加,面對這樣直接性的迫害想要完全阻止很難,所以大家才不斷的再提減排(Mitigation)和調適(Adaptation)。工作室這幾年來透過不少藝術行動討論氣候變遷和環境永續,真的都是因為切身之痛啊~

大水退去後,留下來的是滿地的泥濘。該丟掉的,這次一次清除,不該丟掉的,似乎也只能捨棄,至少人員平安,相關損失還在陸續評估中。晚上回到家,打開新聞,無處不在報導週五豪大雨的災情,淡水、三芝最為慘重。這時國際新聞傳來美國總統Donald Trump的言論 “We’re getting out.” 告訴大家老子不跟你們玩,我們將退出巴黎氣候協議,我們要有我們的遊戲規則(註四)。遙想2015年底,那段時間,巴黎才經歷恐攻事件,但因為氣候協議依舊聚集各國元首和相關領域的人一同為未來做承諾,那時和蕭老師一同受邀到巴黎參加ArtCop21(註五),一場由藝術界同步在巴黎氣候變遷會議期間舉辦的工作坊,討論藝術文化界如何有效的將永續發展深化到各自的活動,那時深受啟發。而現在Trump的爆炸性言論到底又代表的是什麼呢?難道不知短視利益導向將會讓地球加速耗損,讓未來會更加有風險?

目前工作室有四位國際進駐者,好在兩位目前在東部觀摩東海岸藝術季的前置作業(淑倫~謝謝你照顧我們的夥伴)(註六),另外兩位,感謝台北國際藝術村的即時相救,讓我們可以暫時安頓他們(聯盟萬歲!)。面對災後,先捲起袖子和褲管,目前只想趕緊恢復家園,所以這陣子如果信件比較晚回的話,就請見諒!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