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尋跡.竹圍創作考古紀(伍)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尋跡
何灝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竹圍》

出了竹圍捷運站,沿著捷運線向北行走約10分鐘,就能見到竹圍工作室的「圍」字,在側面籬笆旁有一幅看似山水宇宙的作品,是年輕藝術家何灝2016年的新作。

何灝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16歲開始畫畫,游走於東南亞、日本等地進行駐村創作和展覽,同時也活躍於地下音樂界,即興創作、演奏,舒展自己滿腦子的雜音,也常跨界演出,擔任各種音樂活動DJ。他的半夜和清晨,常在打字中渡過,已出版多本長短篇小說,創作經歷豐富。2013-2015年何灝曾在竹圍工作室擔任專案經理,受到英國創意城市大師Charles Landry的啟發,創辦「ReUSED再造__藝文聲響實驗室」,利用閒置空間邀請藝文工作者進駐創作,並以實際行動來探討藝術的社會實用性。ReUSED以音樂創作、發展創意品牌為目標,促進挖掘文化(Digging Movement),以pop-up形式,不斷地突破都市內的種種限制。

2012年何灝在竹圍工作室的外牆,以《裏宇宙》為題,留下一大片的宇宙星團,照映著星點滿天的夏季夜晚,表達創作者對浩瀚宇宙的假設和幻想。2016年何灝再次為竹圍工作室量身訂作,他運用街頭藝術的概念,以無構圖方式,追求自然與無限的世界。這件名為《竹圍》的作品,在四片獨立又相連的木板上,用簡單的曲線,創造氣流,代表著自然與環境的氣,一直在竹圍循環流動著。

何灝說:「我其實不太知道創作論述是什麼,但是我對於藝術這件事情感到非常的疑惑。」讓人無法輕易理解的藝術才是好的藝術嗎?一件好的藝術作品,是需要有服務功能的嗎?那麼,藝術服務的對象又是誰?所謂的藝術到底是什麼?創作者如何透過作品,傳達出複雜又龐大的概念?也許應該把藝術創作拉回到最原始的開端,這是一種個人自我的表達,之於社會、之於世界,用主觀的思考,提供一個不太完美的答案。

對何灝而言,「極簡」與「生活」是當前的創作目標,每天都提醒着自己:「要努力地保持藝術工作者與社會之間的一種很微妙的平衡。」點與線是一切的根本,文化是我們的培養皿;除去譁眾取寵的複雜思考,也許中國文化哲學中的『留白』才是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東西。

也許,藝術的一切都跟溝通這件事有關。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