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小梅的竹圍觀察#04:重新思考「竹圍」的由來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梅的竹圍觀察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小梅的竹圍觀察#04:重新思考「竹圍」的由來】

為期兩年多的《樹梅坑溪•阮ㄟ報》結束至今,在竹圍街坊走動時,偶爾還是會被問起「何時會再出刊?」也嘗試過印製復刻版,無奈實體報刊製作,從勞心勞力的角度來說,的確是過於沉重的負擔。換個想法,在這個資訊時代,放慢自己的心,將日常的觀察點滴,集結在雲端,或許哪天,會再降甘霖。

--

#4 重新思考「竹圍」的由來

現在談到淡水的「竹圍」這塊地方,所講的多半是從竹圍捷運站出來往東看,面山方向,眼前所見地勢較低的區域。

.

竹圍國小校史網頁,曾經提到「台姓族人在此種植桂竹作為防風的村牆所以得名『竹圍』。清朝有蔡姓移民到此墾殖成竹圍子(註一)。」竹圍國小師生研究成果〈發現竹圍仔的角落〉中更進一步指出蔡家墾殖地稱為「四角竹圍」即現今民權路145巷附近;同樣是國小師生研究的〈樹梅坑溪的美麗與哀愁〉網頁裡基本也沿用了這個說法。

.

不過在去年跟著土地公上學去系列活動(註二)的「訪織竹圍:以樹梅坑溪踏查回顧在地發展故事」講座裡,南民工作室謝德錫老師,特別利用1898年明治時期日本人所製作的〈台灣堡圖〉與現今地圖的套疊(註三)裡,指出包括「竹圍仔」、「大竹圍」等地名,都是比目前所稱的竹圍要再更北邊、靠山區的位置。謝老師認為,現在所講的竹圍,應該是日本人在二十世紀初期新設火車站並取名竹圍站,放棄原先的「小八里坌」地名後,才漸漸改變人們的叫法。

.

如今住在竹圍的我們,有時難免會在意,怎麼從竹圍國小、竹圍國中、到竹圍高中都在八勢里,都不在「竹圍」。但從古地圖裡,卻會發現其實學校所在的位置,可能才是以前「竹圍仔」的平埔族村落所在呢!

--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