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小客廳閱讀筆記 #10 — 本月選文:《海洋吸塵器下一章:到了關水龍頭的時候了──海洋淸潔另一項新發明「河川垃圾攔截器」》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客廳閱讀筆記
水資源
海洋吸塵器
河川垃圾攔截器
2025
垃圾島
塑膠微粒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大河小溪全民齊督工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前言//
長期以來,在「綠色小客廳」的社團中,我們蒐集著關於環境藝術以及環境議題的相關消息,這不僅是為我們自己充電,也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在不同領域的資訊交換中激盪出新的創意。接下來每月的第三個週三,我們將會從每個月的貼文中挑選一則提出討論,也邀請各位一同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見。

本月選文:
海洋吸塵器下一章:到了關水龍頭的時候了──海洋淸潔另一項新發明「河川垃圾攔截器」
 

你聽過台客劇場嗎?台客劇場是一個由台灣Youtuber編劇製作人林冠廷所創建的頻道,內容討論不同面向的日常生活、環境生態及社會議題,他也透過親身實踐的方式讓觀眾能夠快速理解一些平常不見得會留意的議題。

2017年的聖誕節前後,台客劇場發佈了一支影片──「讓三歲小孩教我如何改善全球環保問題!」,三歲小孩會用什麼樣的方式理解環保議題呢?裡面先是去參觀塑膠垃圾處理場,體驗如何讓海廢塑膠重新進入回收系統,其投入的成本以及處理的速度,遠遠不及塑膠製造與生產。裡面有一句令筆者印象深刻的話是:「若換成要自己處理自己的塑膠,保證大部分人會不敢用」。若以一根湯匙比喻回收系統,從水盆中溢出的水比喻塑膠生產的速度,換作是你,會怎麼解決眼前的困境呢?我們都知道,當浴室淹水的時候,要優先找到來源,例如關上水龍頭,但當要落實從源頭減塑,對許多人來說無異於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非常困難。當最後水龍頭被關上時,看似簡單的概念,卻足以讓人靜下心來思考,也讓人重新意識到塑膠製品所產生的危害,開始省思自己的生活習慣。

1997年,海洋科學家查爾斯.摩爾行經北太平洋環流時,發現海面上漂流著大量塑膠垃圾,佈滿視線所及之處,經過幾年的調查,更發現這個垃圾帶還在持續擴張當中,其面積大約有44個台灣大。海上的塑膠垃圾受到長時間日照影響,逐漸裂解成更小的塑膠碎片,卻無法被自然分解,這些塑膠微粒的密度甚至比當地海域的浮游生物還要多,隨著海洋生物的攝食,也進入食物鏈累積在上級消費者的體內。

「國際保育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最新研究報告直指出, 全球每人每週平均攝入的微塑膠有五公克之多,相當於1,789 顆的塑膠微粒,也就是說一週吃下一張信用卡的重量。」

太平洋垃圾島的發現,帶起後續更多關於海洋廢棄物的研究,許多科學家投入資源,想進一步追蹤全球其他的大洋環流系統中,是否也存在著同樣的垃圾帶,以及這些塑膠垃圾的汙染程度。而太平洋垃圾帶的討論並不僅止於科學界,在兩年前,由環保組織塑膠海洋基金會(Plastic Oceans Foundation)和英國社群媒體娛樂公司LadBible合作,甚至發起連署,公開招募「垃圾島民」,準備讓這座垃圾島被國際認證為國家。成立國家的目的是,讓更多人正視海洋廢棄物與垃圾帶這個議題,並透過社會大眾的關注與努力,讓垃圾島的「領土」範圍逐漸縮減。(根據 1993年美洲國家簽訂的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Montevideo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and duties of states),要成為一個國家得符合四大條件:劃定領土、成立政府、和其他國家互動以及有國民。)

2013年,25歲荷蘭青年柏揚.斯萊特(Boyan Slat)創立了非營利組織「海洋清理行動」(The Ocean Cleanup),並設計出海洋吸塵器,立志移除漂浮在太平洋海面上的大量塑膠垃圾。2015年,斯萊特也設計出河川垃圾攔截器,誓言要在2025年為世界關上80%的塑膠濃湯水龍頭。追根究柢來說,造成這些海洋廢棄物的水龍頭又是什麼呢?選文中直言,這裡的「水龍頭」,指的是從全世界約十萬條河川,每年源源不絕流入海洋的八百萬噸塑膠垃圾。這些海洋塑膠垃圾幾乎全部來自於河川,全球前1%的1000條河川囊括了80%的河川垃圾(跟貧富差距一樣呢ㄎㄎ),而污染最嚴重的河川大部分來自亞洲,台灣也很「榮幸」地躬逢其盛,年排塑量以淡水河的335噸名列貢獻塑膠垃圾的金榜河川之一。

上述文字看似輕描淡寫,但背後需要龐大的數據蒐集與科學研究作為基底。光是要蒐集到全世界十萬條河川的年排塑量,就需要耗費巨量的時間與心力,即使三歲小孩都知道要關上水龍頭,從源頭處理,但橫亙在解決問題之前的重重障礙,可不是只有預算而已。無論是跨國合作、漂流路線計算、探測器架設、資料回報、數據分析、驗證修改...等,每一個步驟都無比複雜,斯萊特並不止步於紙上構想,而是透過實際且切實的行動,默默為全世界處理著這個難解的問題。

當海洋成為一鍋塑膠濃湯,科學研究所揭示的諸般警訊,是否警醒了世人?當中途島出現台灣的打火機、台灣的沙灘清理出韓國的塑膠罐,即使我們看不見洋流,洋流卻聯繫起了遠在天邊的另一個大洲,藉著垃圾的漂移,也提醒了我們的距離比想像中更近、人類對自然的影響也比想像中更深遠。如今的我們,是否還未充份意識到自己與身處的環境其實是一體的呢?陸地、河川、海洋,並非是各自獨立的系統,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彼此緊密相依。

數年前,吳瑪悧老師以《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帶著竹圍工作室將凝視的焦點從淡水河轉向樹梅坑溪,她說,若要讓淡水河變乾淨,如果沒有把淡水河沿岸支流的每一條小溪顧好,淡水河又怎麼會改善呢?從山上到山下,一條河川可能會因為不同地區而有不同名稱,然而,河川名稱原本就是人類為了方便稱呼所套上的約定俗成,若能從水系的角度去理解,才能更全觀的理解不同溪流之間的相互關係與影響。筆者今年參與《大河小溪全民齊督工》的公民科技專案,試圖將政府的河川溪流整治工程標案資訊更公開透明,也試圖讓野溪水泥化的速度能在公民介入參與的情況下逐步減緩。這個專案的運作設計,也是從水系的角度出發來整理河川相關資料,讓河川之間不再是關係斷裂的獨立存在,而能藉著公民科技梳理上下游彼此之間的關係。

或許會有人笑說,這一切都是徒勞,國家機器動得很厲害,不是我們一般平民老百姓可以去處理的。筆者在推動《大河小溪全民齊督工》專案的過程中,甚至被提醒要注意個人的人身安全(?)。但是,我們生長在台灣的好處正是,人民擁有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這些表達的權利也受到法律保障。也不要忘記,「投票就是在民主社會中人民集體表達一種意志跟意願的時刻」。除了投票,現在也有越來越來多的公民科技專案出現,讓我們能透過不同資訊工具與平台來監督政府的施政。當問題不斷產生、不斷加速,造成地板上越來越高的積水,我們不只是要關上水龍頭,也要多管齊下,運用各種工具來解決問題。這一切看似毫無關聯,但如果每個人都能照顧好屬於自己的角落,這世界或許就會有機會變得更好。
 
你說呢?


上期題目:請問香港境內有幾種哺乳類野生動物、多少種雀鳥呢?

上期答案:答案是550種!你猜對了嗎?

本期題目:台灣有哪一條河川也榜上有名,成為全世界前 1000 條年排塑量最大的河川之一?年排塑量又是多少呢?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