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小梅的竹圍觀察:迎接氣候變遷 ── 淡北道路專題(中)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梅的竹圍觀察
淡北道路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Upon which Yao, giving heed to the president of the four mountains, employed Gun to control the waters for nine years, but the waters did not abate, and the work was unaccomplished”

-- Shiji: Annals of the Xia., Sima Qian
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史記.夏本紀》司馬遷

 

世界各地神話與傳說中,不約而同記載著「大洪水」的故事。中國上古傳說裡「鯀」受命治水,他用築堤方式試圖將水擋在城市之外,不料水越淹越高,穿牆破堤,鯀終究治水未成,而被處死。

數千年後,科學家紛紛指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的現在進行式,將促使南北極冰棚融化、海平面上升。全新的「大洪水」時代之中,人們是否能記取教訓,從事與水共生之道,還是不放棄築高堤防、阻擋水路,與自然法則對抗到底?

從竹圍工作室,看高灘地水文史

上篇曾經提到,紅樹林捷運站至竹圍捷運站之間的河岸高灘地,沒有河堤。上一篇沒有提到的是,在從大屯山至淡水河的連續地形之中,河岸高灘地位屬地勢低窪處,每逢梅雨或颱風季節,來自山區的降水往往集中在此,不易排出,造成淹水。

左:今 (2020) 年五月梅雨季降雨造成淹水,自行車道暫時中斷
右:竹圍工作室的活動式水閘門

2007年10月6日,強颱柯羅莎帶來的滾滾泥水,短時間內灌入竹圍工作室園區,使得才進駐園區甫一年的身聲劇場當天演出被迫取消,緊急切換成救災大隊。柯羅莎造成的慘重災情激發身聲創作新劇〈在大水之中〉,工作室也在各棟建築物加裝活動水閘門,每逢雨季便手動架設上去。當時,很少有人知曉氣候變遷這檔事。

柯羅莎肆虐後未滿十年,2017年6月2日上午強降雨,河岸自行車道全線化成奔騰河流,連台2線都淹成湖面,園區承接來自捷運線「對岸」廣達傢俱一帶的洪流,不到兩個小時瞬間累積超過50公分的水量(此次災情非常關鍵,後面會繼續描述)。之後整整一週的災後復原期間,工作室依原訂計畫與來自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的老師進行會談,議題正好是極端氣候造成的環境衝擊。

2019年5月20日,工作室原定在當天號召夥伴在河岸排出1.5℃字樣空拍,響應 Fridays for Future 活動,再次被大雨和淹水中斷,被迫親身印證,向世人呈現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危機。

聲援氣候行動臨時取消紀錄(摘自活動網頁

面對氣候變遷,政府如何因應

氣候變遷造成海平面上升與氣候極端化:暴雨、乾旱、超冷、超熱,從上世紀末就開始為科學家所重視,並非突如其來的挑戰。人們都知道應該要減碳因應,然而世界各國的減碳作為其實非常有限(例如巴黎氣候協定,很少國家確實執行,美國更宣布退出),只有幾個首當其衝的國家,果斷執行因應措施,像印尼去年便宣布遷都,避免未來雅加達沉沒後,超過500萬人面臨無家可歸窘境。

在國內,中研院學者汪中和也早在2013年就呼籲正視台北盆地即將淹沒的未來,建立新市鎮疏散盆地人口。但汪中和也提到新市鎮不應選擇靠近海域的場址,像是「淡海新市鎮」就是一個浪費且錯誤的造鎮計畫。

可惜直到現在,政府仍然沒有任何作為去確實疏散台北盆地,反而打算讓淡水河洪氾區改做都會區 (*註1),更放任淡海新市鎮繼續興蓋高樓住宅,讓淡海新市鎮因為「房價比市中心低」吸引更多人口移入。

氣候變遷不會等人。於是近年淡水每逢雨季,不斷傳出各式各樣的水患災情,致災頻率節節攀升。新北市政府為此投入近一億經費改善淡水區排水設施 (*註2),今年雨季前也在河邊進行救災演練。不過,新北市政府在亡羊補牢同時,仍然執意推動將河岸全面墊高,宛如河堤的淡北道路工程。

今(2020)年五月中旬,水利局、消防隊等單位在樹梅坑溪下游進行救災演練

淡北道水文論述,矛盾與坑疤

水往低處流,紅樹林至竹圍的地勢,大致是由東至西快速降低的走向,淡北道路工程位址座落在水路即將進入淡水河的最後一哩,勢必造成排水的阻礙。雖然新北市政府在淡北道路各項審查會議 (*註3) 中不斷強調,會配合工程埋設排水箱涵與除污池,但在會議中,掌管紅樹林保留區的農委會林務局就率先質疑,不應在描述排水設施的時候讓人以為「在自然保留區周邊開發道路有助於水質污染的改善」,更不應透過興建道路改善地表污水亂排的問題。


林務局就淡北道路計畫的回應(原始出處

另外,在環評報告書中,新北市雖然確實整理出近年重大淹水的日期與災情概況。


新北市政府環評報告書中整理近年台2線淹水紀錄(*註4)

但關於淹水的成因,新北市引用〈淡水河關渡至河口段防洪保護策略研究〉時,刻意改寫原文字句,曲解文義,讓人誤以為中正東路二段的淹水是「樹梅坑溪下水道阻塞造成」。實際上民權里僅對應台2線的「民權路」段,跟「中正東路二段」位於八勢里,地點並不相同。

左:新北市政府環評報告書引用研究描述台2線淹水成因(*註4)
右:〈淡水河關渡至河口段防洪保護策略研究〉原文
(*註5)


2017年6月2日台2線竹圍段災情/地圖對照 (via Google map)

2017年6月2日上午暴雨,導致積水不退與台2線斷路最嚴重的位址,用地標來看在「廣達傢俱」前方(民權路3巷口),是民生里與八勢里,也是中正東路二段與民權路的交界處。但這一帶的洪水流動並不是往南朝竹圍捷運站方向,而是朝北邊流去,也就是說,這塊最嚴重的淹水地帶,並不是樹梅坑溪的集水區,而是屬於另一條溪流,一條在新北市資料中被稱為「1k+940處土溝」的集水區

如果我們比對水路水體資料與對應的排水路(也就是淡北道路底下要埋設的箱涵)設計資料,就會發現排水流量顯然無法應對洪水流量,表示該處在未來面對豪雨時依然會形成積水不退的情形。

水路洪峰流量 14.24 遠大於排水路最大流量 2.07
摘自
環評報告書第6章與第7章

即使前面的資料已經顯示淡北道路的鋪設將會導致未來暴雨時積水不退更加難解,但這些其實都還沒有真正考慮到「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 ── 政府雖然核定出〈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 (*註6) 以及〈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註7) 但在淡北道路的環境影響評估中,並沒有確實納入相關方案,也沒有採用方案提供的數據。

承認吧!我們沒有準備好迎接氣候變遷

鯀治水故事的後續,是更廣為人知的大禹治水。禹與鯀的不同,不單單是「屏障」與「疏導」的差異,還有禹願意一步一腳印走訪各地,實際測量地形地貌,才終究獲得成功。用當代的後見之明來看,鯀不但對水性無知,並且過度懷著人定勝天的傲慢;禹比前代要具備科學精神,更重要是對於自然採用尊重而非對抗的態度。

如今,人類再度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廣泛的洪水危機,我們具備比起傳說時代更加完備的科學知識,可惜主事者卻多半更接近「鯀」的心態 ── 當然,每個國家、每個政府的資源同樣有限,同樣得在有限的條件之中面對千奇百怪的問題(沒有人會忘記肺炎疫情),但比起投入資源以減輕氣候變遷的苦果,各國政府卻往往選擇忽視。

而我們的政府,空有氣候變遷綱領,卻無法在實際個案中納入考量;對於很有可能即將淹沒,台北盆地與淡水河流域的低窪地帶,也未能讓民眾意識到應該要開始遷移至高處定居;我們的政府,寧可投入資源在河岸架設水泥、寧可把洪氾區改變成都會區……種種將人民置於更高度氣候風險的規畫中,只為著某些眼前的利益。

現實往往比故事更離奇,人心的傲慢亦如是。

 


註1:台北市「社子島開發計畫」。關於此議題可以從〈規劃一個生態、正義的社子島未來〉讀起
註2:淡水防汛 3年花1億改善排水
註3:例如「環保署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會議」與「內政部重要濕地審議」。新北市在兩會議的報告書連結如下(環評報告書重要濕地審議資料
註4:關於竹圍地區/台2線淹水狀況描述,全部摘自環評報告書第6章(原始文件下載
註5:〈淡水河關渡至河口段防洪保護策略研究〉第227頁,水利署電子書(線上閱讀
註6:國家發展委員會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
註7:環保署〈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方案 (107-111年)


下期預告:〈付諸行動! ─ 淡北道路專題(下)〉
面對政府的隱瞞與失能,該如何面對這一切?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