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
Preyawit Nilachulaka
1977年生於曼谷,部分人稱他為Mr. Sexman,是一位泰國藝術家。作品多觀察、叩問社會間的連結,以及我們作為公民的角色。少時在日本多年的生活經驗深深影響了他,因此作品帶有漫畫敘事的美學調性,和《七龍珠》作者鳥山明的故事結構。 最新的系列作品《Death of Bob》,藝術家嘗試探索死亡以及孤獨。結合佛學中對意識的闡述以及「勿忘人終有一死」,他試圖以諷刺手法,傳遞一項無以避免的事實:我們總有一天會死亡。而這樣的概念和當前疫情的狀況格外相符,例如:因隔離和社交距離,被迫分離的家庭。因此疫病如今也被稱作「孤獨病」。 藝術家創造了角色「Bob」,一個從初次死亡復生後,發現自己永生不死的人。《Death of Bob》講述了這個戴著面具的角色,其存在游移於生與生之後的模糊地帶。透過嘗試一次比一次更危險的經歷,Bob發現一個永生不死者能真正感到活著的唯一方法,就是接近遺忘。
Patipat Chaiwitesh
Patipat正在從事設計和藝術方面的工作,並對當代文化感興趣。作為藝術家和產品設計師,讓他格外注意到當代文化的變革,也鼓勵他去質疑所謂價值觀、美感及身邊的物件。此外,這種藝術形式促使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並且適切地管理或利用任何可用的材料。 對Patipat來說,醫療手術和整形手術都是按順序進行的,基本上可說是一個設計、調整原始狀態並等待新事物出現的過程。 同樣地,大多數的藝術創作是為了有意地調整其設計感知而創建的,以便在所發現的物體 (諸如食物,水果和日常生活產品的一般材料)上嘗試新的美感。他的藝術創作的大部分是在藝術、設計、工藝和手工製作,例如針織、編織、刺繡和填充等等作法,這些絕對是將原始事物變成新的事物,並為物體本身增添新的美感。外觀調整和感知設計的目的,是對人之於物體或材料的“視覺記憶”上提出疑問,但是這一切美感上的賦予,並不是為了創造一個主導的象徵或是改變其原本的功能。 Patipat的所有工作過程就像是一個沒有得出最終結論的實驗一般,因為他不想強迫觀眾在觀看作品時連結著參與者有限的經驗。每項作品都涉及視覺記憶和每個人的具體經歷,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這些將主導每個觀眾的反應和美感認知。
Awika samukrsaman
Awika Samukrsaman於1991年出生於泰國素林。她在泰國國立法政大學取得了紡織、服裝、服飾與時裝設計的美術及應用藝術學士學位。她於泰國暖武里府生活和工作,有興趣學習並發展可在日常使用和溝通的基本編織法,這種編織源於傳統文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Awika對紡織品的興趣帶領她了解當地民族中的智慧。 近期經歷: - 2019年 特定場域裝置藝術特邀藝術家,由北曼谷國王科技大學為Suwannabhumi穆斯林社區和Jaroenrat社區舉辦的Klongsan Fest - 2018年 工業部泰國創意文化項目顧問工業部推廣 - 2018年 應用於紡織設計、美術和應用藝術學院的講師,泰國朱拉隆功大學 2019年獲選為竹圍工作室「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藝術家,自9月1日起於竹圍工作室駐村一個月。
Judha Su
Judha Su 一直以來致力改變藝術、知識、生產與唯物主義者狀態的邊界。她將自己的實踐視為尚未被想像過的接觸點、協調及進入思維狀態的接點。作為一位作家與藝評家,她相信創造性與反身性在藝術評論的實踐中同等重要,她也相信藝術評論本身就是一件文學作品。同時她是「soi-ซอย」的打造者,這是一個橫向文本、對話、研究的平台,旨在通過合作構思所有最廣泛、最大的可能性。 身為一位業餘舞者,她看到了一種深刻的非語言、不可譯、具傳染力的地形。對她而言,身體既可以是田野工作,也可以是一個典範。 2018年7月,她亦被選為由Jill Sigman發起、紐約市Gibney Dance長達一個月的密集實驗室Body Politic的一分子。 她目前正在進行的計畫初步命名為:「Writing […] the Unsettling Grounds」,一個交纏了詩學與表演的研究。 2018年,Judha Su 獲選為竹圍工作室「創藝駐村計畫」藝術家,自 11 月 6 日起於竹圍工作室駐村兩個月。
Ruangsak Anuwatwimon
Ruangsak Anuwatwimon生於1975年,為一長居曼谷的泰國當代藝術家。他對於「藝術及自然」的相關議題充滿熱情,也試圖尋找人類未來革新的可能,在他的作品中試圖思考人類如何解決問題,提出「革新雕塑」的概念。像是「灰心計畫(Ash Heart Project)是由270種不同種類的動物燃燒後的灰燼所製作成270顆心臟樣貌的藝術作品。大多數的標本都在周遭地區發現,並且作為最終創作材料。 「泥人」計畫在Art House in Bangkok和Palais de Tokyo展出。「泥人(GLOEM)」的概念是烏托邦人類,身上部分是由動物和植物的灰燼所構成的,他的灰燼相關計畫反映了人類在自然世界中扮演主導角色。Ruangsak運用多種媒材去傳遞她的概念以及挑戰藝術創作的邊緣尺度。他的概念型計畫探索人類社會、文化及道德方面的議題。透過在不同國家旅行與駐村去研究在地文化及自然生態,收集標本為他諷刺的「烏托邦人類」奉獻。
Anunta Intra-aksorn
Anunta作為 BIG Trees Project的創辦人,致力於喚醒人們對城市中的植林,尤其對於城市森林中生物多樣性的公眾意識。生態多樣性作為促成更和諧的居住環境的基礎,Big tree project的願景為樹立永續發展的生活理念,使得樹木和城市發展可以共同永續成長,在進行街道和交通的改造時,兼顧樹木和野生動物的生長,是BIG Trees Project 持續努力的方向。在另一個領域,作為知識管理專家,她運用她的技能與當地社區、政府組織或商業部門共同進行產品開發,藉由合作的力量共同打造城市品牌。 竹圍工作室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於2018年5月2日至5月4日共同舉辦了「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邀請Anunta作為講師,分享她身為一個關心社會議題的團體共同創辦人,親身規劃與實踐的案例,從培養「自然先於我們存在」的概念開始,深入挖掘地方故事與經驗傳承,到跨領域合作、社群網絡連結及號召群眾共創影響力,最終抵達核心價值。對於Anunta而言,永續行動的核心價值即是「你用眼睛所見大於一切最終產品」、「你用心所感受大於所有實際過程」。
Suphitchaya Khunchamni (Mind)
2014年,Mind參與Baan Noorg藝術空間的「Pop Up Museum」當代藝術展,在展覽中以共同創作的形式呈現其成果。現正就讀泰國國際藝術大學(Silpakorn University)藝術理論碩士的Mind,對於以社群為基礎之藝術領域發展擁有強烈的企圖心。
Nongrat Thanjitt (Nay)
擁有11年在CMO Group PLC的藝術管理商業部門擔任營運總監的經驗,這是泰國最領先的創意活動管理公司。自2005年以來,Nongrat Thanjitt (Nay) 策劃過多項藝術計畫,對象包括政府部門和私人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