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

「海洋書包」聯繫各國各校 永續海洋合作無界 (上篇)

May 20, 2020

「海洋書包」聯繫各國各校 永續海洋合作無界(上篇) 撰文/蔡淳年 編輯/陳彥慈 承載著希望、藝術創意、省思的「學生書包」,由日本為起點周遊亞洲各國,這段旅程的最後一站來到基隆,我們期待能透過這些書包開啟學生們不同的視野,也藉著藝術創作認識環境議題、社會議題。藝術除了觸發人的無限想像力、連結,也能讓我們省思周遭生活環境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Lafin Sawmah

December 02, 2019

生於1983,Lafin Sawmah是來自台東石坑(長光)部落的阿美族。年輕時在大都市台北打拼的日子裡並沒有讓Lafin 找到人生方向。在2009年的初夏,Lafin毅然決定要離開台北,返鄉台東。因緣際會認識到同樣是阿美族漂流木藝術家並當上助理後,Lafin慢慢對木材產生了興趣並開啟日後的創作生涯。2013年Lafin創辦工作室,創作包括手工家具、雕塑以及大型戶外裝置。

Reinaart Vanhoe

August 30, 2019

在接下來的幾年裡,Reinaart想建立名為「太空」(Also-Space)的計畫。 想透過在比荷盧和東南亞的藝術實踐之方式去進行。而當中不用一個異國角度去看東南亞的藝術實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Reinaart希望的方式是在東南亞的藝術實踐中找到和比荷盧的相似之處。

Patipat Chaiwitesh

August 30, 2019

Patipat正在從事設計和藝術方面的工作,並對當代文化感興趣。作為藝術家和產品設計師,讓他格外注意到當代文化的變革,也鼓勵他去質疑所謂價值觀、美感及身邊的物件。此外,這種藝術形式促使我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並且適切地管理或利用任何可用的材料。 對Patipat來說,醫療手術和整形手術都是按順序進行的,基本上可說是一個設計、調整原始狀態並等待新事物出現的過程。 同樣地,大多數的藝術創作是為了有意地調整其設計感知而創建的,以便在所發現的物體 (諸如食物,水果和日常生活產品的一般材料)上嘗試新的美感。他的藝術創作的大部分是在藝術、設計、工藝和手工製作,例如針織、編織、刺繡和填充等等作法,這些絕對是將原始事物變成新的事物,並為物體本身增添新的美感。外觀調整和感知設計的目的,是對人之於物體或材料的“視覺記憶”上提出疑問,但是這一切美感上的賦予,並不是為了創造一個主導的象徵或是改變其原本的功能。 Patipat的所有工作過程就像是一個沒有得出最終結論的實驗一般,因為他不想強迫觀眾在觀看作品時連結著參與者有限的經驗。每項作品都涉及視覺記憶和每個人的具體經歷,來自不同文化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這些將主導每個觀眾的反應和美感認知。

劉致宏 Chihhung Liu

July 12, 2018

劉致宏1985年生於台灣新竹,2013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碩士班,現職自由藝術工作者,生活、工作與創作於臺北。劉致宏近年的繪畫創作持續關注在生命的體認與生活經驗的捕捉,用日常的角度編構敘事並賦予詮釋,讓情感與圖像緊密扣合。他的創作類型涵括了繪畫、裝置、影像、現成物、訪查檔案、印刷出版物等,並聚焦討論在「拾得/材料/能動性」、「語言形式的轉化」與「在地關係連結」等面向。 作品曾獲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並於2006年至2016年間,入選「2006臺北美術獎」、「2007台灣美術新貌獎」、「2010中國藝術獎」、「2012裕龍木雕創新獎」,並獲得「2009世安美學獎」、「2011桃源創作奬-首獎」、「2016臺北美術獎-優選」等肯定。 近年透過駐村創作發表之《聲音地誌》創作計畫為一份紙本實體刊物,收錄「聲音紋理資料庫」,透過在地人、物、故事、環境等進行素材收集與書寫,探索「聽覺視覺化」的可能。此計畫於2015-18年間完成出版的城市為日本的山口縣、臺灣的高雄、恆春、台南臨海與北投、菲律賓的達沃、馬來西亞的亞庇以及汶萊的斯里巴加萬、澳洲雪梨等地,其他城市也正持續計劃進行中。

西田秀己 Hidemi Nishida

April 23, 2018

Hidemi Nishida1986年出生於北海道小樽市,現居東京。他於挪威卑爾根藝術與設計學院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他的建築背景將實用性與自身對環境的親密轉變的興趣結合起來。Nishida關心環境議題,解構並適應產生的體系、素材或是完整的景象,使我們改變對世界的看法。他的建構出一個存在而短暫的體系,通常運用回收材料與現成物去創造一個對於空間、時間與記憶的自我創作。 他的興趣也包括對於特殊空間的記錄,包含其過去的重要性與在此累積的人們的記憶。他最近於退役的鐵路舊址上記錄了50平方公尺的鐵路線。這些鐵路線過去運輸煤礦,能使用一個A4大小瀏覽器進行瀏覽,產生了建立於不同角度上的資料記錄,運用不同的方式像是攝影、錄像與聲音裝置。 Nishida同時致力於社會活動,激發人們的想法,進而關注多彩的的世界。他通過聚會、討論會、演講的方式分享與交換多樣的想法,將自己的經驗與他人共享。自2017年春季起,他也投入東京藝術聯盟實踐計劃中名為《天佑東京》的劇本創作。該劇作由首席劇作家Hitsujiya Shirotama執導。

Parag Tandel

April 23, 2018

Parag Tandel出生於大孟買地區的Koli社區,他所居住的Chendani村被鹹水湖、淡水湖和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環繞,它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豐富的兩棲類動植物生長。 Parag生活的地方Thane以“湖城”聞名,小溪環繞著方圓幾千米的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向西以Parsik邱為鄰,向東以yeor丘為鄰。兩座丘陵也是自然保護區,它們的中間高聳處形成了山谷,對於Thane地下物種的繁育十分有益。1853年,印度的第一條鐵路從孟買通行至Thane。此後Thane逐漸從一個小港口轉變成最大流通量之一的船運港。其中大部分商販利用此港口進行貿易往來,捕魚作為他們貿易的重要來源,不過也不局限於此。Parag的祖先作為海上貿易者,在英國統治時期,曾經橫跨孟買省的海岸線進行進出口的漁貨貿易。

遇見 Francis Sollano 的再生設計

July 19, 2017

文/工作室主任 高任翔 第一次遇見Francis是2015年的Green Art Lab Asia(GALA),那時候我只知道他是個設計師,運用廢棄物做服裝等創作。今年,是Francis第三次來到竹圍工作室駐村,才抵達台灣,隔天就馬上前往板橋435藝文特區,展開他的再生藝術布展工作,我也一同在場參與……

Syndicate content
For a better experience using this site, please upgrade to a modern web brow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