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圍大小事
2017竹圍工作室春季開放日【穀雨始、萬物生】札記
這次的工作室開放日,最不同以往的是,往常被藝術家視為秘密基地的後花園開放了! 過去的後花園成為前院,進入工作室的第一印象從水泥地、鐵皮屋改為滿眼綠意的生態池、野桑樹,讓前來的朋友從另一個角度觀看工作室的空間……
用框架跳脫框架:藝術家Alex Nichols&Mushi的駐村紀錄
Alex Nichols及Mushi是竹圍工作室本年度的第二組國際駐村藝術家,自4月17日起,展開為期短短兩週的駐村。即便駐村時間不長,藝術家們仍於臺北當代藝術館、竹圍國小及竹圍工作室密集舉辦了數場「移動工作室(Portable Studio)」的活動……
Outside the Box: BCS Artists Alex Nichols x Mushi
Alex NICHOLS and Mushi are the second group of international artists visiting BCS this year. Their two-week stay began on April 17 and saw the realization of several “Portable Studio” events, conducted at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aipei, Zhuwei Elementary School, and BCS Open Studio.
「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國際培訓課程Ⅰ—Creative Climate Leadership
2017年春天,英國非營利組織Julie’s Bicycle與斯洛維尼亞Pina主辦Creative Climate Leadership工作坊,連續五天在威爾斯Machynlleth的替代科技中心The Centre for Alternative Technology (CAT) 舉辦。 計畫的開始是源自於延續2015年在巴黎舉辦的「氣候高峰會藝術節」(ArtCOP21),以泛歐洲的跨組織共辦進行為期兩年的計畫。第一場的工作坊,25位來自各國的參與者,包含藝術家、藝術經理人、藝術行政或機構營運者,都來自於文化藝術領域。那幾天,我們真的是離群索居,暫緩所有日常事務,有了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的機會。
「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工作坊Ⅱ──夥伴來開講
這次「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工作坊,分為中英文各一場,此場安排吳虹霏、蕭麗虹、邱俊達、葉佩如、許絲婷來與大家分享近年來在操作或觀察的計畫分享。 首先由竹圍工作室20週年時的研究員吳虹霏先講述他在當年的研究計畫,梳理二十年來竹圍工作室在台灣藝術文化發展脈絡中扮演的推進角色,從早期的另類空間供創作者大膽實驗、到回應當下社會需求推出各項藝術專案,至近年以駐村型態為主,提供創 藝工作者所需的環境、團隊協助與國內外連結網絡。
「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工作坊Ⅰ──進駐藝術家作品分享
我們相信所有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答案,實踐想法也不會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透過實驗,我們不斷的在找尋不同的可能性。這幾年下來,很奇妙的是我們發現透過「共創」,提供場域和機會讓不同的人參與,從對話間理解與交流不同的意見,產出的對話其實是很豐碩。所以,換句話來說,「共創」的定義,可以不限縮在傳統合作的定義上,像是團隊合作或是夥伴合作,而更是不同背景的人在進行另類的知識生產,重點不是著重在成果的呈現,而是過程中激發思想的翻轉,進而是行動力的產生。 此次講座,邀請進駐藝術家美國版畫家Erin Adair、澳洲視覺藝術家Matt Chun、印尼組織Lab Tanya,泰國藝術教育者Best, 台灣藝術家騆瑜外,另外也邀請紅房的兩位藝術家一同參與。講述他們過去的作品以及針對目前在台的進駐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