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村藝術家

劉純良Chun-Liang, Liu

March 25, 2019

劉純良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主要創作地點為台北與墨爾本。作品著重感官經驗、動作/身體、與公共空間互動,現為遠聚離(劇團)團長與藝術總監,表演藝術評論台特約評論人。由2019年開始,由澳洲的Castlemaine State Festival與台北藝術節共同委託製作「食物演奏會」,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與演出計畫。她與澳洲實驗音樂家Clinton Green共組MoeChee(默契),並從2010開始與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合作。身體訓練包括爵士、現代、後現代舞蹈,以及BodyMind Centering等身心相關訓練。現為表演藝術評論台專案評論人,遠聚離創作團隊負責人,自由接案翻譯者,以及國際評論人協會台灣分會會員。近期亦以個人藝術家身份參與2017亞當計畫、2018「時間_地方_空間:遊牧」駐村計畫,並以評論人身份受邀參與2017台南藝術節新評種講者,2017城市當代舞蹈節駐節評論人⋯⋯等。近期導演作品包括2018夏日藝術節《心的旅程》⋯等。

NINA-MARIA OFÖRSAGD

March 12, 2019

NINA-MARIA OFÖRSAGD ,為芬蘭媒體藝術家、策展人,策展內容涵蓋多種跨領域藝術。擅長透過環境影像的獨特詮釋,將外在視覺感受轉化為內在對於時空及歷史的情感認知。 她近年來嘗試了許多跨領域的藝術合作,尤其是將影像與音樂現場即興演出的結合,創造出新的對話模式及視聽層次之可能性;她也專注於環境與人的議題,曾在2017年造訪基隆市,探討運河和港口城市水文發展的歷史及發展性。 近年作品: Breaks at Dawn - Live (直播電影/音樂會),展於卡塔里娜畫廊(位於赫爾辛基)。(2019) City Mirage: These are the hands of a stranger (導演,直播電影計畫) ,於瑞士巡演。(2019) City Mirage: Dit vi inte ser/ Where we don’t see (導演,直播電影計畫),於匈牙利演出。(2018)

Nuutti Koskinen

March 12, 2019

Nuutti Koskinen,出生於1975年,是一位芬蘭媒體藝術家,從事視頻裝置和動畫工作。 2011年畢業於芬蘭美術學院,除了美術,他還學習哲學和女權主義理論,並擔任平面設計師,目前在芬蘭赫爾辛基工作。 他的作品主要以動畫、攝影及錄像為主,且通常會將其投射在雕刻空間或物體上。對於觀眾來說,這些作品提供了有如舞台表演般的體驗,比起嚴謹的敘事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更具象徵意義的內容。所有作品的共同主題旨在說明語言、圖像及神話等元素之於身分、社會、自然及其隱含於意識形態建構中的作用為何。 Nuutti的作品曾在芬蘭及國際上展演,最新個展於2018年在赫爾辛基的胡圖畫廊舉行。

王博彥 Po-yen, Wang

February 20, 2019

王博彥,1987年出生於台灣台中,主要從事新媒體創作,包括電腦動畫和裝置,關注數位科技對記憶和身份在虛構與真實,表演與紀錄,公眾與私密之間的擺盪和形塑。2015年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碩士畢業後,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赴紐約,於2017年以傑出畢業獎取得紐約視覺藝術學院電腦藝術碩士。作品曾獲得全國美術獎新媒體類金牌獎,亞洲數位藝術大賽優選,世安美學獎,台北藝博新人推薦特區等。2018年入選紐約布朗克斯美術館AIM計畫並參與紐約長島市Flux Factory藝術家駐村,並於同年年底由文化部推薦至洛杉磯十八街藝術中心駐村。2019年獲選為竹圍工作室「菌絲網絡社會計畫」,自 3 月起於竹圍工作室駐村 2 個月。 講座 時間:5/2 19:30 地點:在地實驗  106 台北市台北市建國南路一段160號七樓 題目:數位科技斡旋下的焦慮和渴望

Kang Jeauk

November 21, 2018

Kang,Jeauk,是一名策展人及藝術家,主要在韓國首爾和水原工作。他是水原國際攝影節(SUWONION)藝術和災難項目的創建者/導演。他對使用藝術之外的藝術類型去改變社會非常感興趣。他想通過水原照片將水原老城變成一個文化藝術村。通過這種形式,希望達成水原和亞洲彼此之間的交流。作為一名攝影師,他在氣候變化和災區領域工作了10餘年。2013年的一天,在菲律賓的塔克羅班,他遇到了一個在玩沒有胳膊和腿的芭比娃娃的女孩。這促使了「藝術與災難」團隊的成立,該團隊使用了一台3D列印機,並再次訪問了塔克羅班目的是修復兒童玩具。最近,他參觀了尼泊爾地震災區,並使用了該項目。除了3D列印,他還想通過現代舞蹈和攝影工作室來治療創傷。

許唐瑋

November 19, 2018

許唐瑋(1980年出生於台灣彰化)現為旅居紐約的視覺藝術家。他是亞洲文化協會2009年的獲獎者,並且是布魯克林ISCP(2011年)的駐村藝術家。在2011年搬遷到紐約後,許唐瑋參加了許多本地和國際展覽,如「水晶洞」紐約ASYMMETRIK畫廊(2016年);「穿越太平洋」加州LAM畫廊(2016年);「On&On:Art Without End」紐約Mark Miller畫廊(2015年)等,戶外展覽如紐約總督島藝術節(2016,2013和2012); DUMBO藝術節(2013年)等。 作為一名國際藝術家,他在台灣,香港,新加坡,丹麥,澳大利亞,美國等地進行各種藝術計畫和公共藝術設置裝置。 2013年與紐約市交通部(DOT)合作,開展了公共藝術裝置項目:「虛構西遊Magic Monkeys」。雕塑作品更多次參與Sculpture By The Sea在丹麥和澳大利亞展出 許唐瑋的大型不銹鋼雕塑和他經常用白色和黑色線條組成的生物造型和有機圖案的創作語彙,其個人特色和藝術風格,逐漸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宣傳。2018 年許唐瑋受邀參與竹圍工作室與泰國Baan Noorg Collaborative Arts and Culture 合作之「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於11月4日~11月15日至泰國駐村。

黑田大輔 Daisuke Kuroda

November 15, 2018

黒田大輔1982出生於京都。黑田一直著重於地形和氣候的條件,以及人類歷史的故事製作視頻、雕塑和裝置。 從大學時代開始,他就一直在廣島從事藝術活動。他的作品的主題是廣島和台頭地區的項目,但在地震之後,他開始創作基於和諧以及「文明」和「自然事物」之間關係的作品。近年來,他在築島和韓國進行實地工作,參觀了當地的藝術展覽和住宅,提出了利用圖像和電器來表現地理特徵和文明之間關係的動態裝置作品。除了個人藝術活動外,他還在廣泛的領域工作,包括研究一種名叫橋本黑昭的雕塑,帶領「Yameyo團隊」營運廣島藝術中心。他目前正在研究東亞現代雕塑的歷史。   【藝術家自述】

Judha Su

November 15, 2018

Judha Su 一直以來致力改變藝術、知識、生產與唯物主義者狀態的邊界。她將自己的實踐視為尚未被想像過的接觸點、協調及進入思維狀態的接點。作為一位作家與藝評家,她相信創造性與反身性在藝術評論的實踐中同等重要,她也相信藝術評論本身就是一件文學作品。同時她是「soi-ซอย」的打造者,這是一個橫向文本、對話、研究的平台,旨在通過合作構思所有最廣泛、最大的可能性。 身為一位業餘舞者,她看到了一種深刻的非語言、不可譯、具傳染力的地形。對她而言,身體既可以是田野工作,也可以是一個典範。 2018年7月,她亦被選為由Jill Sigman發起、紐約市Gibney Dance長達一個月的密集實驗室Body Politic的一分子。 她目前正在進行的計畫初步命名為:「Writing […] the Unsettling Grounds」,一個交纏了詩學與表演的研究。 2018年,Judha Su 獲選為竹圍工作室「創藝駐村計畫」藝術家,自 11 月 6 日起於竹圍工作室駐村兩個月。

訂閱文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