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母親河與鄉愁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16期
Tag: 
環境保育
西螺大橋
環境關懷
濁水溪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宋采儒

台灣的母親河-濁水溪,近幾年正快速地消逝當中,並在台灣加速工業化的腳步下,漸漸的被眾人遺忘。

廖釗寬大哥是西螺當地照相館的第三代經營者,平時的興趣就是攝影,以及帶濁水溪的導覽。回憶起小時候的濁水溪,阿寬哥總是有許多說不完的趣事。小時候的濁水溪很寬大,下大雨氾濫的時候甚至能淹上好幾里,在所有濁水溪邊長大的孩子心理,那是一種鄉愁和驕傲。對比現在必須走上好一段路,才能真正用雙腳碰觸到濁水溪河,真是令人不勝唏噓。

阿寬哥有空就會拿起相機,踏上濁水溪的河床,記錄這個養育著全台灣人的濁水溪。在他帶領下的溪河,用手、用腳、用心去體會,就能有12種不同的美麗型態,儼然是一堂最美麗、感觸最深的自然課與歷史課。

「砂礫和泥土編織音符,調風捲、與落、水流、日照為弦,交融彈奏出大地動人的景觀樂章,我將再次隨著足印而行,繼續探尋著大自然令人驚奇的樣貌。」-《足印》.廖釗寬著。

孩子不會知道西螺大橋底下這一大片的沙地,曾經是濁水滔天、全台最大最長的溪河,也不會得知這條溪河的名字和她曾經慈祥又嚴厲的教誨。企業從濁水溪上游引水,直接用大型運輸管線運到下游廠區,導致中游段農民必須抽地下水才能持續灌溉這片台灣穀倉。未來這個河岸將只留下一群默默講述母親河故事的人們,不放棄地用自己的專長為濁水溪盡一點心力。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