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雞舍變工作室 玩出當代藝術

專欄文章分類: 
媒體報導
Tag: 
聯合新聞網
聯合報
陳怡臻
竹圍工作室
蕭麗虹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聯合報 記者陳怡臻/台北報導

淡水竹圍工作室是個集策展與創作功能於一身的實驗空間,為紀錄成立20年來的軌跡,近期特地舉辦「走到20」回顧展,讓民眾了解閒置空間再利用,不僅可以是藝術人才搖籃,也是教育下一代關懷生態環境的教材。

這座由舊雞舍改建而成竹圍工作室,看似不起眼,卻是孕育台灣當代藝術家的重要場域,包含以編織建築名揚國際的藝術家王文志、代表台灣參加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的藝術家吳天章、美國抽象表現主義指標人物波洛克徒弟吳瑪俐等,都曾是這裡的駐村藝術家。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說,當初將800坪的舊雞舍改造成藝術村,供藝術家駐村在這創作與生活,是全台首例的藝術替代空間案例,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也是目前我國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平台。

這次活動匯集了過去所有展覽與藝術家駐村創作紀錄,讓民眾回顧這些年來藝術家們的關心什麼、實踐了什麼、如何與國際組織合作;活動共有4大展場,分別是另類空間、藝術介入空間、藝術工廠與藝術村。

蕭麗虹回憶,藝術通常給人難以親近的觀感,2002年起竹圍工作室發起「藝術介入社區」的活動,期望翻轉藝術遙不可及的形象,透過實際行動關懷社區並發現問題。

她舉例,2010年舉辦「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將竹圍當地遭世人遺忘的小溪,重新美化並復育生態,進而喚起居民對環境保育的重視,蕭麗虹回憶,曾經家長向她說,自己唸國小的女兒活動結束後,回家拿出溪邊的石頭並分享這條溪的歷史給家人,讓這位媽媽非常感動。

「這是學校課本裡學不到的事」,蕭麗虹感動地說。該計畫的成功在去年獲得台新藝術獎的肯定,今年更獲荷蘭藝術組織的資金挹注,證明在地關懷也能提升接軌國際。

事實上,剛落成的竹圍工作室正逢「後解嚴時期」,許多學藝歸國的藝術家開始在這放膽創作,形式包含放火、鑽洞、懸吊等,種種前衛創意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竹圍工作室從百無禁忌的創作空間,走到藝術介入社區、關懷在地文史,也見證著台灣當代藝術的轉變。

這也是竹圍團隊以過來的人身份,回顧20年來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的原因之一。

但蕭麗虹坦言,目前由台灣官方主導的藝術村為追求效益,多半只求向「文創」靠攏,誤以為將無形價值轉化實質利益就能提升我國藝術文化,但以文創為導向的創作卻扼殺了真正的創作自由,「20年,是竹圍工作室的全新起點,未來期盼能成為推動民間孕育藝術人才搖籃」。

半路出家 蕭麗虹大膽開路

來自香港的蕭麗虹畢業於加州柏克萊大學經濟系,曾在金融業工作多年,嫁到台灣後,才發現骨子裡其實個追求開放的藝術家,矛盾的個人特質成為她整合商業模式與藝術創作的關鍵,在那個封閉的台灣社會裡,創辦了前衛大膽的竹圍工作室。

蕭麗虹夫家是個深受日式文化影響的傳統家族,起初夫家希望她留在家裡一邊帶小孩,一邊熟悉台灣環境,然而這個決定卻成為蕭麗虹藝術創作的起點。

她開始跟著婆婆學插花,卻因為找不到滿意的花器,於是決定自己燒製,從而對產生對陶藝創作的興趣。雖是半路出家的藝術家,卻不改以往學經濟的積極,勇於嘗試接觸全新的事物並發現問題。

正因此,蕭麗虹發現創作者在狹小的城市裡,急需開放的創作空間與協助。

於是她決定成立竹圍工作室提供藝術家創作空間,也讓原本遙不可及的藝術品能滲透到參觀民眾的生活裡,並藉此推動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為地方環境注入全新的藝術能量。

五年前,她正式成立了「竹圍創藝國際」公司,將舊有工作室轉化為企業化經營,除了積極與國際接軌,替亞洲的藝術村型態的藝術村打基礎,也同時與台灣當地社區合作,共同策畫環境藝術活動,並安排學童們參與藝術創作課程,讓孩子透過藝術行動了解在地文史。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