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竹圍工作室走到20 分享×連結×共創

專欄文章分類: 
媒體報導
Tag: 
文化淡水
財團法人淡水文化基金會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文/李曉雯

5月9日,原本安靜平淡的竹圍工作室,聚集了一群藝文界的大老:文化部洪孟啟部長、前台北市文化局劉維公局長、資深藝術家王文志、吳瑪悧、顏忠賢、湯皇珍、王德瑜等,一百多人共聚一堂,在小丑鑼鼓團(身聲劇場)的帶領下,熱鬧慶祝20周年慶。

很多淡水人都不知道這個邊陲的創作天堂!在竹圍捷運站附近、社區內的單車道旁,緊鄰著淡水農場,有一群藝術家窩在那裏,默默的「孵蛋」20年。

1995─2003年間,台灣的展覽空間數量不多,類型也僅限於美術館或商業性藝廊,讓想要逃離白盒子、突破框架的藝術工作者無處可去,竹圍工作室將一棟結構完整的雞寮倉庫釋出,讓他們可以在此恣意放火(非常廟《非常流》)、淹水(王文志《防洪計畫》、蔡淑惠《心》、陳愷璜《複製島》)、懸吊(巫義堅《文件VI》),甚至也能任由黴菌、螞蟻肆虐(張杏玉《良人》、湯皇珍《游移倉庫》),給創作者們絕對自由的發表舞台,成為名符其實的另類空間。2003年以後,工作室成為藝術工廠,葉怡利、洪東祿、紅毛(鄭詩雋)等人都曾在此試驗製作不同材質的樣品,而後在市區或其他地方發表.直到現在,仍有身聲劇場、陳正勳、張瓊如、王佩瑄等多位藝術家在工作室長期進駐創作。

除了提供創作空間之外,竹圍工作室也以各種研究計畫、行動參與,擴大影響力。創辦人蕭麗虹常說:「我們不能等政府。」與其等著政府改變思維、重整資源、給予補助,面對現實的環境,我們更應該積極的找出問題和解決方案,作出典範,協助政府作出更完善的文化政策。因此,早期針對藝術村(1998)、閒置空間再利用(2001)等文化政策進行國際案例的大規模研究,並倡議多元規劃與合作配套,近期,也引進國際創意城市大師Charles Landry與臺北縣政府(2008)和臺北市政府(2012~2014)合作,尋找城市轉型的創意策略,竹圍工作室成為一個小型的民間智庫。

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和時空轉變,現今工作室以藝術進駐和國際交流為主,鼓勵藝術家短期進駐,以駐村的方式與台灣的社群作深入的互動和交流,激發創作的能量,也將創造力的價值分享給不同社群。此外,竹圍工作室長年在國際間遊走,與各國的民間藝術單位關係良好,特別鼓勵台灣藝術家到國外駐村體驗,開闊視野。蕭麗虹說,20年來竹圍工作室以先行者的姿態回應當下的需求,接下來她更期待藝術工作者透過「分享、連結、共創」,以實際行動,用藝術的視野,與社會交往,讓新世代源源不絕的藝術創造力,造福人群。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