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認識彼此的河流,從岩石畫起的水墨午後

June 5,2015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惠珠老師水墨課:兩位媽媽老師的水墨與水彩交流
文/洪芷寧

從威靈頓Houghton Valley之河,到竹圍樹梅坑溪

來自紐西蘭威靈頓南方海灣Houghton Valley的藝術老師Andrea,延續過去對所居城鎮的環境水域主題,而在Andrea知道竹圍有一條樹梅坑溪、同樣有著許多在地居民、老師與團隊關注的水域後,今年四、五月便來到竹圍工作室駐村,在此創作,也把樹梅坑溪的環境與故事帶回紐西蘭。

一直以來喜歡以長軸的形式作畫的Andrea,在上一件以威靈頓當地河流為主題的作品中,結合在地知識,表現地景與溪流融合的意向。這是她第一次來到亞州,不同於平時教育工作者與母親的角色,全心投入參與與創作。當我們正好從樹男咖啡館店長芳如知道,店長媽媽––惠珠老師有著豐富的水墨創作經驗、更長期創作,於是有了這場輕鬆而豐富、學習如何以水墨繪製自然地景的交流,更發現兩位藝術家有著許多的相似,默契十足。從認識彼此家園的河流開始,創作的方法、喜愛的媒材、關注的主題、乃至於人生經歷與身兼多職的角色,在午後以畫為題的交流中展開。

磨墨坐定,從岩石入手

惠珠老師準備半棉半宣的紙、墨、毛筆與硯,與駐村藝術家Andrea與Maca分享水墨畫入門,隨著墨條在硯臺裡磨圈,大家漸漸坐定,老師笑著說:「我們從畫岩石開始吧!」於是,老師接續示範如何在梅花盤上「墨分五色」,也讓筆蘸飽不同濃度的墨色,並以點、線、面由濃至淡地用筆;視畫面需要,時而重色或重線條,當一顆岩石成型,第二、三顆岩石,乃至於遠山與水流,也漸漸在老師筆下展開。

初入水墨 vs「聚焦」的默契

看惠珠老師示範的過程,大家的討論也未停下來,例如,來自紐西蘭、同為藝術老師的Andrea,好奇這些畫面是老師參考照片所繪、或是在腦中以想像構圖呢?老師便拿出左手邊的溪流岩石照片,說明是將不同素材統整後、取部分資訊入畫,並以透視法與三角構圖經營畫面空間。同時,畫面的收與放,更有賴不止一條勾勒到底的線條,需將筆力運以變化,而使粗細不同,呼應著背景的水流、在陰影處渲染進而襯托前景。這是水墨的第一堂課,更是定神觀看時相互理解的過程,剛才的筆力、畫面經營為的是讓「焦點」放在涓涓水流,這個「聚焦」意象Andrea一看就馬上瞭解,也看出了其中「視線跟著畫面走」的動態,像一場視線之旅;隨後,「光是不是從左邊來呢?」Andrea指在乾擦飛白的筆觸上問道,陳老師笑說:「對呀!」在陳老師完成筆觸到開口講解之間,Andrea的提問早已提前一步、將下筆的原因揭曉,直接翻成英文回來,聆聽轉變成互相理解的「double check」!

生活中的常見與驚豔

隨著岩石與溪水墨韻成型,大夥聊到繪畫形式,Andrea說在紐西蘭少見捲軸畫(scroll painting)的表現形式,她在來到亞州前她就非常喜歡,陳老師則聊到,捲軸形式在我們文化中很常見,而她自己十年來最熟悉的其實是西畫、如水彩,也常畫在畫布或水彩紙上,最近重拾水墨。兩位老師也分享彼此的水彩創作,水墨、水彩在眼前的紙張、手機相簿裡交錯,惠珠老師的「斧劈皴」和Andrea的「溼中溼」等詞彙,也在等畫乾時不斷跑出來,石頭也染上了一層薄薄的暖色。隔天,惠珠老師頂著艷陽來到Andrea工作室,走過室內「小橋」,一訪她駐村期間的水域作品,取自泥巴、花朵、水流,以不同方式呈現其中。兩位是老師,也是邊創作、工作、邊顧家庭的母親,在媒材、畫作、與興趣更實為相似,在Andrea將回國的前一天,正好兩位穿著同色系的衣服,兩人直說好巧呀,相約下次以畫相約!平時呢,交給女兒們處理智慧手機,網路見!

駐村藝術家小檔案

姓名:Andrea Selwood
國籍: 紐西蘭
專業領域:視覺藝術

1968年出生於紐西蘭,就讀於Otago Polytechnic School of Art(Dunedin, NZ)藝術學院,並在Herriot-Watt University(Scotland)的Edinburgh College of Art獲得藝術碩士。

竹圍水墨交流
日期:2015年5月15日
地點:樹男咖啡館
參與者:陳芳如、陳惠珠老師、Andrea、Maca、大寧
水墨用語
飛白:水墨創作時,一種毛筆呈現的方式,有乾擦、留白的效果。
斧劈皴:一種毛筆描繪的方式,因其筆觸較為堅硬、有棱有角,常用來描繪岩石或山。
溼中溼:水彩畫技法之一,在渲染中疊色或運筆,使筆觸之間彼此融合、而不突顯其清晰的交界。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