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環境藝術─該經久不壞?還是順其自然?

專欄文章分類: 
社區報第21期
Tag: 
觀樹教育基金會
Jane Ingram Allen
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
艾婕音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文/觀樹教育基金會/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策展人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

「要耐久的或環境的藝術?」這一直是每年我們策劃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時都會面對的問題之一。我們的概念是邀請藝術家到成龍村創作一個可維持一年的作品,這件作品之後可以隨著自然生物分解回歸到土地。但這真的是一個兩難的課題;該如可讓一件作品可以維持一年?同時還可以是環保的?我們確實希望藝術作品是對環境好的,不會對成龍溼地的空氣、土壤、水及生物造成傷害。我們也希望藝術作品能提升大家對環境議題的覺知。我們認為藝術作品至少要做到不對環境造成傷害,甚至是能讓環境變得更好!

對藝術家來說,要使用可被自然分解的素材、採用對環境友善的技術,並且要在25天的時間裡創作出令人印象深刻、可維持一年的大型戶外藝術裝置是很困難的。今年我們有許多很棒的藝術家非常努力地創作出很費工的大型藝術裝置。今年我們也有歷年來最高的裝置作品,及最多的在地參與。然而,藝術家Roger用竹子及麻繩所創作的高大水瓶在一個月後就出現了結構崩塌的情況。我們認為這件作品維持的時間是有點太短了!

這件作品需要大規模的修理,許多的志工回到成龍村來幫忙,就連2011年的印尼藝術家Firman Djamil也來協助。Firman是非常擅長竹子的藝術家,而且因為他當時正好在台灣進行另一項藝術計畫,所以可以來協助修復與補強三個瓶子中的二個。我們保留了一個瓶子在溼地裡,讓來參觀的訪客在修復期間,仍可欣賞到局部的作品。然而,第三個瓶子的修補仍是必要的,後來就由在地的村民和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抽空再花數日完成補強的工作。整件「水核心」的補強修復加起來總共花了整整五天的時間,還花費了許多竹子及麻繩。現在「水核心」又回來了,而且看起來似乎很牢固,但或許最後還是會因為颱風而倒塌。

在成龍溼地環境藝術計畫裡有個想法是,如果作品全都是使用自然素材並且是可分解的,那它之後就會隨著時間逐漸回歸到土地裡;如果作品是使用回收材料,那作品日後被拆除時,可以回收的材料,將再回到資源回收場去。每年新的作品會在四、五月時透過為期約25天的藝術計畫被創作出來。

藝術作品就如同花朵般,綻放一段時間後就會消逝,再來年的春天又會再回來。我們應該修復在短時間內就開始崩壞或解體的作品嗎?或是我們應該享受他們在那兒當下的時光,同時期待來年的新作?

如今,有另一件2015年的作品也開始塌陷。台灣藝術家李朝倉以竹子為結構上覆蚵殼的作品「遊龍」,在僅僅三個月的時間裡已開始傾倒。我們應該請藝術家回來並邀請志工們來協助修復嗎?朝倉的確住在不遠處的雲林西螺,對他來說要回來重建作品並不難……。他或許需要許多的志工及在地的幫手來幫忙,把龍的結構調整回來並作加強,使作品能延續到明年四月。

抑或是,我們應該讓藝術作品順其自然,不要去擔心他能夠維持多久呢?有時候,隨著時間順其自然的變化也會令人驚嘆。在作品剛完成時可以被盡情欣賞,我們可以持續透過照片,回憶創作的過程。有時候這些過程就如同給予一場教學和社區體驗般,非常值得,甚至可讓人忽略藝術品該存在多久這件事。再次重申,藝術作品就如同花朵,在盛開時會非常美麗,但可能會很快淍謝。我們應該期待一件環境藝術作品在南台灣的戶外—熾熱、強風、暴雨、颱風的條件下能長久並且維持一年的完好嗎?

當然,藝術創作也可以使用水泥、鐵、塑膠和其他可以讓作品更持久,但可能對環境不好的材料,這些作品可能會有建構得很穩固的基礎,像是用水泥結合鐵件與鋼筋,但是這樣就不是一項環境藝術計畫了。這樣的藝術計畫會失去他推動環境教育的目的,也會失去他提供當地遊客和居民參與好的當代戶外藝術裝置及視覺藝術的樂趣。這真的是一個兩難課題,歡迎大家對此議題發表您的看法。

(感謝觀樹教育基金會同意轉載!)
策展人小檔案

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
國籍:美國
專業領域:紙藝、策展、藝評
美國獨立策展人艾婕音於2004~2012年旅居於台灣。「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開始於2010年,艾婕音與觀樹教育基金會共同合作,希望藉由定期性的藝術進駐計畫,形成一個以探討地層下陷及全球暖化議題的環境學習場域。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