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人類SHI電影與共餐—8.05「濕」水與你的生活】札記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陳建志
竹圍大小事
人類SHI
藍花咖啡
藝術領域分類: 
電影

文.圖/許越如

人類SHI的第一場子題「濕」,我們從身處的淡水河域出發,竹圍工作室的彥慈帶我們重新檢視樹梅坑溪,陳建志老師則是從柯金源的《命水》與我們討論客家、原住民與漢人的耕作、文化與水脈。

水之於我們的三生,從農村、水文到民間信仰,也就是生產、生態與生活,而當我們想用水龍頭的便利性,而不是親手去提水或接湧泉的話,人與水的距離是相當遙遠的,無法切身去了解水與我們的關係。

五年前的中研院研究報告指出,過去十餘年來泛太平洋地區平均氣溫上升了0.8到0.9度;氣溫每上升1度便會增加7%的水氣,經過熱對流、蒸發、結冰、釋出熱能等作用,颱風成為常態的日子可不會停留在預測當中。今年七月的颱風就已經造成東海岸如此大的損傷,何況是住在都市的人,能夠好好應變這樣易受災的脆弱城市嗎?一次又一次的高濁度停水我們還有辦法好好生活嗎?

因此,很難得的建志老師也介紹許多淨化污水的方式(大多只需要泥沙衣物或簡單事務),建議參考以下方法後,飲用水最好能夠再煮沸去除微生物與細菌:

  1. 如何製作簡易過濾器來飲用髒水,打造耐災的城市與韌性的公民
  2. 陳睿軒老師簡易濾水器製作 Simple water filters
  3. 怎樣自製木碳濾水器?
  4. 風災後自製簡易淨水器

此外,我們不在用火如此方便的地方時,也有一招太陽能殺菌可以在家裡自己用二次回收的材料製作,除了殺菌過濾水之外,也可以用來悶熟某些食物,是現代人非常實用的求生技能(注意:簡易殺菌僅供緊急時使用)

  1. 太陽能鍋製作競賽
  2. 宇宙無敵光,食物吃光光─太陽能鍋競賽台東場後記
  3. 太陽能鍋製作示範

活動到了尾聲,參與的夥伴們除了分享對於影片不同片段的觀點與疑問,關於命水的「命」究竟是賦予人們「生命」的泉水?抑或是隨著現代化而來人們注定離水很遠的「命運」,也許不同種的詮釋角度,就如同人們與政府對於河川不同的態度?

若是強颱再次造成停水,離各位最近的取水源頭要走路10分鐘?30分鐘?或者是幾趟公車的距離?彥慈推薦《設計師的綠色流浪:巡遊亞歐10國的永續設計》,讓我們重新思考水循環與再利用的真諦,像是近幾年來在南京、安徽與台北推動的讓道路像海綿一樣,打開水泥城市氣孔,從建設開始創造一個兼具防洪與抗旱的「海綿城市」。

要打造一個韌性城市,人們不能只是被懂得節水或是學會防災,更需要主動爭取從公共空間的設置開始檢討人與水的生活距離,既然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就得讓原先不可見的浪漫變成可見,讓可見的資源變成不可見的永續觀念,深深植入我們腦海心中。

由荷蘭景觀建築事務所 De Urbanisten打造的這樣一個防洪水廣場,沒水的時候是滑板與休閒空間,大雨來時又可防洪調節水量,這樣一個公共空間的案例,便是我們所強調的:多元的思考方式,有助於我們更能夠去正視生活中面對的環境困境。【更多介紹】

感謝當天來參加的所有夥伴們與藍花咖啡的豐盛小農與剩食料理,讓我們嚐到超市買不到的菜與口味。也感謝建志老師與彥慈當日的分享,今晚因你們而創意泉湧。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