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30"
常在竹圍工作室門口晃蕩,很難不被屋頂上的一排椅子給吸住,這到底是什麼呢?
1998年策展人徐文瑞以《君自故鄉來》為題,邀請藝術家從自己的生命歷程開始發想來回應「故鄉」這個主題。徐文瑞認為現代人在某種程度都是「文化移民」,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即便我們沒有跨出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或國家,也能輕易地接觸或認識其他文化,重新從這些文化資訊、符號、商品中建構出新的意義,並吸納進我們原來的文化脈絡和思維傳統中。這樣的文化移民現象,使人開始對於「故鄉」、「身分認同」感到困惑:「『故鄉』的多元化,使原鄉的認同政治越來越窒礙難行。」他更是極力的批判假民族主義:「群體認同所帶給人的歸屬感,變成了壓抑個體性和創造性的口實,也讓主流政治勢力找到排除異己的有力證據。」徐文瑞對於傳統「故鄉」的定義產生質疑,也期待新的詮釋。
當年的展覽共有五位藝術家參與,包括魏雪娥、莊普、林明弘、王德瑜、Susan Kendzulak等人。王德瑜還記得當時她來工作室勘場,看到夾在捷運線和淡水河之間的雞寮,後面有八卦陣和奇門遁甲,還有市民農園。在短短100公尺的距離間,有虛有實,就像是「內心的故鄉」,並非單一定點、而是一種不斷轉換的空間節奏。她在屋頂上放置兩排像候車室裡的那種椅子,好像等著要被遣送到什麼地方去。「人在現場跟那空間的互動是永遠沒有辦法被記錄下來的,發生在那個當下,發生完了就發生完了,只有那個人知道他自己的部分,他不會知道別人的部分,所以那就是屬於他自己的個人經驗,不管在視覺或觸覺或身體經驗上,就是他的記憶了。」就像內心的故鄉一樣,永遠埋在個人的記憶裡。
這是王德瑜的第一件戶外作品(No. 30),它完全融入了這個環境,也成為竹圍工作室最重要的地標。2015年竹圍歡慶20周年,王德瑜特別回來修復這件作品,並開放民眾爬上6公尺高的屋頂,坐在那排椅子上,眺望淡水河、觀音山,用身體記錄當下,等著被遣送回自己「內心的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