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第一日記錄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環境藝術
藝術進駐
永續
人才培育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文字/劉星宇

攝影/竹圍工作室、台北國際藝術村

編輯/竹圍工作室

竹圍工作室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於2018年5月2日至5月4日共同舉辦了「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邀請來自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英國人才培育平台 The Field 總監 Sholeh Johnston、泰國護樹團體BIGTrees Project共同創辦人Anunta Intra-aksorn,以及資誠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的郭蔚霖 Stacey 擔任我們四大主題的講者。在為期三日的活動中,安排了密集的講座、小組討論、參訪,以「環境與人才永續」為主軸向外推展,內容囊括了藝術進駐、社區參與、環境永續指標(SDGs),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SR)。

竹圍工作室營運總監洪秉綺 Iris首先開場,接著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老師,對於工作坊致力於跨領域、多元、環境改變的議題,提出對於此次工作坊的願景與期待。

大家進行自我介紹,參與者的背景多元,涵蓋藝術家、環境教育工作者等多個領域,藝術家張瑞頻希望「通過工作坊可以跨領域地學習與分享,為創作提供更多的養分。」高雄師範大學跨藝所的研究生也提到,「希望與會者藝術NGO合作,促進藝術與環境的融合。」策展人邱俊達與編織藝術家/藝術教育者楊芳宜則「希望讓大眾與藝術更加親近。」

台北寶藏嚴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 Catherine 首先抛出提問-「藝術進駐的概念為何?」她分享當代藝術進駐的趨勢。過去從被動式藝術村到當代的藝術進駐,藝術進駐單位有了更深刻的角色。例如竹圍工作室介入社區的經典案例-「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可以更加深入關注社會議題。藝術進駐計劃是多樣的,但是每一個時期都包含著不同的價值觀,因應當下的需求發展。1970年代,藝術村的主要為創作者提供空間與材料,到2000年之後,藝術村的目標更多在於協作、創新、連結,為創作者提供持續發揮創造力和想像力。

台灣的藝術駐村計劃,目的是為了培育年輕藝術人才,讓藝術工作者有更多機會體驗,進而影響周遭的社區。藝術家更像是一個提出問題的人,尋找推動後續的改變。透過藝術進駐,推動文化傳播,促進台灣與國外的文化交流,對此需要機構之間的對等溝通。綠色藝術聯盟(GALA)聯合20多個藝術組織,對於環境永續產生更多思考,那在亞洲我們是否也可以成立這樣的一個組織呢?最後Catherine以寶藏嚴的20多年改造再利用的歷史記錄作為講座的收尾,她坦言「藝術與環境的跨領域合作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這是一個可以為之持續努力的方向。」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