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姚羽亭
攝影/竹圍工作室、台北國際藝術村
編輯/竹圍工作室
竹圍工作室與台北國際藝術村於2018年5月2日至5月4日共同舉辦了「永續意識的養成遊戲」工作坊,邀請來自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李曉雯、英國人才培育平台 The Field 總監 Sholeh Johnston、泰國護樹團體BIGTrees Project共同創辦人Anunta Intra-aksorn,以及資誠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的郭蔚霖 Stacey 擔任我們四大主題的講者。在為期三日的活動中,安排了密集的講座、小組討論、參訪,以「環境與人才永續」為主軸向外推展,內容囊括了藝術進駐、社區參與、環境永續指標(SDGs),以及企業社會責任(CSR)。
「在這個變化快速、處在轉變的時代,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作為藝術工作者/藝術家,我們能夠如何提供一己之力,為我們所想像的未來,做些什麼?進而改變些什麼?
一早大家群聚竹圍工作室,由工作室營運總監Iris開場,以竹圍工作室為例,分享過去20年來,從藝術顧問、研究到藝術進駐、環境計畫的演變。20年來,竹圍從原本一萬人的小社區,成為超過六萬多人居住地。作為社區的一部份,面對大量外來人口,竹圍工作室不斷在叩問的是,和這個社區的關係是什麼?可以是什麼?跟社區營造單位相比,身為藝文單位,工作室把最大的重心放在「創造對話」,以藝術為媒介,邀請居民參與其中,關心社區的當下,想像社區的未來。
順著環境永續的議題,連結到今天的主題講座—「實踐永續發展」,Sholeh首先簡述全球各地的環境發展、資源使用現況,為永續發展要解決的問題鋪底,同時也讓參與的大家,稍稍掌握世界當前最急迫的解決目標。接著,Sholeh以17個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例,連結參與者們的實踐工作,從貧窮、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減少不平等、強化永續發展的夥伴關係.......等等等。每個參與者輪替參與在不同的組別中相互討論,交換自己的實踐經驗,也在聆聽之間,激發更多對於「永續」的想像。
下午的工作坊,Sholeh以問題解決導向的design thinking抽取幾個思考方式,引領在場的藝術工作者/藝術家去利用這些模組,把他們在實務工作中碰到的挑戰與問題直接現學現賣。成為小組討論案例的同時,也成為了大家可以互相關照的最佳樣本。像是駐村藝術家要如何做到創作時不浪費資源、候鳥棲息地保育、減少塑膠使用等等,討論程度之熱烈 。
工作坊結束後,竹圍工作室的彥慈帶著大家導覽工作室園區,直接現場的看到在這個地方正發生什麼,以前曾發生什麼。穿梭在各個常駐藝術家工作室中,大家各個驚呼連連,彷彿可以窺探藝術家們的小腦袋秘境。
接著,走出工作室,彥慈領著大家步上「樹梅坑溪」河流之行。沿途漫步,搭配彥慈解說,從河流下游看見城市與溪流的互動,不同的溪流建築工法如何因著住宅環境轉變。一路慢慢走到中上游,看見越來越「野」的樹梅坑溪,卻依舊遠離人類,溪流中植被的增生蔓延,地景的變換在默聲中流動。「樹梅坑溪的計畫做了五年,他改變了什麼?」一位參與者在導覽的最後提問,「其實改變的東西很少,不過至少有越來越多小學生,知道自己家旁邊有條溪。」彥慈回應。
一天下來,回到最一開始的問題,Sholeh提到,「時代很紛亂,而他也必須是紛亂的。」如同水得流動,才能以穿石。看見改變的發生需要時間,很長很長的時間,有時候即使努力很久,改變可能只有一點點。不過也許就像早上蕭麗虹老師說的,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就像是「針灸」一樣,紮了一針刺到一點,紮了又刺,刺了又紮,我們會感受到痛,會流血,不過慢慢的、慢慢的,身體的毛病也會開始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