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小客廳閱讀筆記#01:本月選文—《奔騰 小水力 水圳與古老的發電方式》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客廳閱讀筆記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前言//
長期以來,在「#綠色小客廳」的社團中,我們蒐集著關於環境藝術以及環境議題的相關消息,這不僅是為我們自己充電,也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在不同領域的資訊交換中激盪出新的創意。接下來每月的第三個週三,我們將會從每個月的貼文中挑選一則提出討論,也邀請各位一同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見。

=====

本月選文:「奔騰 小水力 水圳與古老的發電方式」─環境資訊中心

=====

文/竹圍工作室專案經理 陳彥慈

在談小水力之前,想先問問大家是否知道台灣(含離島)的水庫壩堰的總數量大約有多少呢?(有人說7、8座,有人回答2000座,看來我們跟台灣有點不熟XD)

.

根據維基百科台灣水壩列表,包含興建中及計畫中的主要水庫,目前約有百餘座,亦即在台灣22個直轄縣市中,平均每個縣市就有5座以上的水庫壩堰,支撐著各地的用水需求。

.

而搭配著農用水庫的水圳系統,在106年農田水利署的資料中,統計出全台共有1494條圳路,合計渠道長度7萬160公里(真的比萬里長城還長),其中多數水道的灌溉面積約在500公頃以下。若每個社區都能了解各自區域內水圳系統的特性,並發展出相應的水力發電網絡,儘管發電量不多,但或許已足夠負擔起部分的民生用電所需。

.

3月22日,是世界水資源日。面對生存必要的水資源,我們能不能找到更多友善的可能?在面對氣候變遷的全球課題之下,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相較於投入大量物力將資源集中管理,以社區為單位的小規模、並聯資源網絡,可能潛藏著被忽略的巨大潛力。例如:再生能源之於公民電廠、在地產業之於合作社.....等,而文中所提到的社區微型水力發電,或許也將會成為下一個能源解方。

.

"2016年開始,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與發明家合作,在這裡測試微水力機組,經過兩年改良研發,2018年,微水力機組正式啟用。垂直軸的水輪機帶動發電機,將電力源源不絕輸送到一百公尺外的社區辦公室,發出的電力大約兩天左右可以充飽1200W的蓄電池,供應辦公室各種用電需求。「這裡是綠能辦公室,我覺得很興奮。」初英山文化產業交流協會監事鍾寶珠說。......南華社區的水車轉運將近半年,穩定供應辦公室電力。" ─節錄自「奔騰 小水力 水圳與古老的發電方式」內文

.

這並不是不可能,但須要突破的障礙或許不僅有技術條件,更在於眾人的思維。

.

那麼,藝術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面對思維的屏障,或許藝術會是一個改變的加速器,也可能是一種觸媒,能促進更多的對話與碰撞,又或者,是推動人們思維翻轉的工具之一。2015年,策展人呂佩怡老師在曼徹斯特的展覽「微型小革命(Micro Micro Revolution)」,選擇《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作為展品之一,在與主題呼應的同時,也凸顯了我們的理念。

.

竹圍工作室作為一個民營的藝術機構,我們重視著能與在地連結的藝術創作,也同樣重視來自公民的聲音與在地的力量,我們相信,若將這些草根的、微小的力量逐步累積起來,一樣能掀起改革的浪潮,翻轉現行的遊戲規則。

.

你說呢?

=====

 動動腦小題目:

「目前使用中的離島水庫有幾個呢?」

=====

延伸閱讀: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