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小客廳閱讀筆記 #07 — 本月選文:《「並沒有邁向樂土和財富,卻還認為是現代化背叛了人類」:2020 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宣布了展覽主題》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客廳閱讀筆記
台北雙年展
藝術領域分類: 
環境藝術

前言//
長期以來,在「綠色小客廳」的社團中,我們蒐集著關於環境藝術以及環境議題的相關消息,這不僅是為我們自己充電,也是希望能讓更多人在不同領域的資訊交換中激盪出新的創意。接下來每月的第三個週三,我們將會從每個月的貼文中挑選一則提出討論,也邀請各位一同交流彼此的看法和意見。

(圖片選自內文)

本月選文:「並沒有邁向樂土和財富,卻還認為是現代化背叛了人類」:2020 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宣布了展覽主題

https://theartpressasia.com/news/curators-announce-title-of-...

本月17日,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正式對外公開2020年台北雙年展的策展概念與相關研究計畫。策展主題目前暫譯為「你我住在不同的星球上:外交新碰撞」。選文中舉出一個貼切又嘲諷的例子:「川普和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明顯就住在不同的星球上」!亦即,美國總統川普的言論與政策方向在在顯示出他對於氣候變遷議題的不以為然,與之相對的,16歲的瑞典女孩桑伯格發起氣候罷課,要求各國的領導者正視人類行為對氣候帶來的影響並作出具體行動。即使住在同樣的地球上,面對同樣的議題,人們卻會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思維與處理方式。

台北雙年展上一屆以《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為題,描繪被人類行為劇烈影響之後的「新常態自然系統」,並試圖從更寬宏的角度探討當今全人類須共同面對的環境生態議題,這屆的雙年展提出一個想像,想像美術館或可作為地球這一個生態系統的縮影,透過不同學科、不同思維的人們彼此激盪交流,試圖找尋出更全面、更友善地球的未來解方。展覽不只從藝術創作者的角度出發來討論,更帶進了許多非藝文工作者的觀看角度,開啟了藝術與各領域工作者產生異質互動、對話與合作的可能。

而相較於前屆試圖跳脫人類本位主義、關注整體生態系統的嘗試,2020台北雙年展的論述焦點轉而將人類/社會,作為一種觀察的對象。時至今日,高度全球化的經濟型態不僅改變了人們以往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等,也左右著人們眼中的世界。為了更加貼近顧客的喜好與需求、提供更具誘惑的產品選擇,大數據的開發被企業大量運用在資訊的過濾與供給,以提供更為個人化的服務。盤據生活各個層面的跨國企業體,透過對資訊數據的操作左右著眼球世代的焦點。追根究柢來說,人類所採取的行為常源自於內在的思維,內在的思維同時也受到外在的資訊輸入所影響。即使你我同樣立足於地球之上,因為所接收的資訊不同、被強化的思維觀點也不同,從而導致了不同且多元的選擇與結果。

然而,全球化帶來的資訊爆炸究竟是加速了溝通,還是深化了隔閡?而非典型的在地資訊流動和累積,如何創造翻轉既有全球化模式的可能?當面對主流而盛行的已開發國家式思維和巨型跨國企業的深入,發展中國家要如何突破現況,從自身長出生命力的根苗?

猶記得當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被譯為日版(非翻拍)在日本播映時,帶起網路上一片自豪於台灣成為文化逆輸出國的聲音。這或許呈現出了一種文化上的階級關係,日本之於台灣是文化輸出國,台灣之於東南亞也是文化輸出國,但台灣之於日本,卻會被歸類為是文化的逆輸出,這是一種自卑感的呈現嗎?亦或者是台灣社會調整腳步,重新找回自信的第一步?因著特殊的政治情勢,我們對於台灣經驗總隱含著某種自卑,並未察覺自身文化的強勢性。然而,近年國際風向逐漸開始改變,台灣或許正站在一個歷史的轉捩點,足以決定人民對於「台灣」品牌的自我認同,是否能在劇烈震盪後積澱為更成熟的民主社會。

「全球化的理想並不符合地球的現實,兩者之間顯然有越來越大的落差。甚至,除了『全球』已經是人們無法達成的理想之外,全球化的趨力還擴大了不平等。」

除了國家內部的意識轉型,全球化也是每個地球村的成員所共同面臨的問題。盛極一時的資本主義,長期透過刺激慾望與消費來建構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然而,透過開發與消費來推動全球經濟引擎的老方法卻逐漸失效,而背後的原因很可能出在過去長期被忽略不計的環境成本上。如今,人類行為對自然系統的影響加劇、氣候變遷的影響範圍擴張,逐漸高漲的環境成本和環保意識抬頭,間接導致了資本主義的操作逐漸開始泡沫化,面對公民意識/消費者的改變,政府和企業亦不得不開始正視人與自然之間的互動關係。

當然,過份將人類的行為簡化為富豪(作為一種極端)與環境意識覺醒者的方式可能略失公允。面對全球化的省思,內在思維與外在環境的變革都勢在必行。現代化固然帶來了一些對人類社會的利多,但面對資源分配的高度失衡,如何改變既得利益者的思維讓資源弱勢者不被犧牲在利益巨輪之下,或許才是在資訊世代中更大的難題。

回到另一個層面,當美術館以雙年展討論這樣的主題,或許是彰顯著當代藝術足可作為一種具有高度實驗性的灰色地帶,容納無疆界的、異質的、跨域碰撞的交流與想像。而這也正是竹圍工作室本身所認知與追求的,藝術具有推動社會改變的影響力。只是透過展覽,並不足以改變什麼,但我們仍期望透過台北雙年展的籌備過程,創造出更多公民團體之間的異質對話與討論,進一步深化民眾對藝術可能性的想像,並提供另一種藝術的觀看經驗,帶起另一波意識上的挑戰與變革。

你說呢?


上期答案:世界上約有高達"6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靠冰川或融雪供水的江河流域,冰川消失所帶來的影響可能比我們想像中大很多。

本期題目:請問台灣第一家對化石燃料產業撤資的銀行是哪一家?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