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小梅的竹圍觀察#11:流水與水患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梅的竹圍觀察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楔子

為期兩年多的《樹梅坑溪•阮ㄟ報》結束至今,在竹圍街坊走動時,偶爾還是會被問起「何時會再出刊?」也嘗試過印製復刻版,無奈實體報刊製作,從勞心勞力的角度來說,的確是過於沉重的負擔。換個想法,在這個資訊時代,放慢自己的心,將日常的觀察點滴,集結在雲端,或許哪天,會再降甘霖。

#11 流水與水患

……流水的本性是在地表上任意飄移(註)。過往的年代,人們生活依賴水源,無論是飲用、灌溉、洗滌、玩耍,都要倚靠溪水,形成人與河溪共存的關係。然而在擁有「自來水」系統之後,人們不再倚賴河溪,轉而斥責流水的存在……

上週五(一月十日)新北市水利局在磚仔厝──樹梅坑南側、光武山山腳下──區域舉辦會勘。目的是想要將此處尚保留完整的埤塘改建成滯洪池,讓大雨來臨時,水流能先在滯洪池停留,避免洪水快速沖刷,造成下游──也就是竹圍目前人口最密集處──的淹水問題。

水利局的提案受到與會居民異口同聲批評,因為埤塘地勢其實較旁邊的水路更高,所以即使大雨時水流也不易自然進入池中;而且現場的竹圍居民──無論是里長、地主、不分老少,都指出下游淹水的關鍵,在於「低窪處水不易排出」和「主要水道長年未清理」。

……人們漸漸受不了流水的天性,用盡方法將其限制,後來甚至還在上頭鋪起柏油、建成道路,讓原本汩汩溪水成為不見天日的陰溝,遺忘在人們的記憶中。有時,天雨旺盛,激流短暫溢出人為的限制,便被人們稱之為「水患」,被當作疾病與災難……

居民口中的水路,是樹梅坑溪的支流,經過磚仔厝一帶後,進入到竹圍市區,成為竹圍里和民生里的自然界線。不過,兩旁的居民,近二十年也把自家的「使用範圍」不斷往水邊靠,得寸進尺的結果,便是水流被徹底掩蓋起來──包括現在的民族路29巷前段,其實過去都是溪澗,但如今卻鮮有人知。連新北市水利局的水利圖資,都沒有記錄這條支流進到竹圍市區之後的路線。

而這條原本的溪流,如今的陰溝,在大雨時泛濫出頭,就造成竹圍市區的積水不退,水利局之所以提出要建造滯洪池,無非是想從源頭去改善這邊逢雨易淹的處境。

「滯洪池效果有限,水利局應確實掌握水路在市區中的流向並定期清理,否則現在這樣完全蓋起來的狀態,裡面到底堵塞了多少東西根本沒人知道。」與會的竹圍高中家長會長郭維志,如此向水利局建議。


……流水終將匯入大海,而海平面正在逐年上升。有人說這是焚燒化石燃料造成的溫室效應,也有人說這些都是地球的自然現象,可以確定的是,氣候越來越難以預測,人類與其將洪水視為猛獸,不如提早認清低地原本就是「水鄉」……

與會的磚仔厝居民也拿出捷運附近的照片,說明在捷運開通之後,由於沒有妥善處理排水路徑,導致數條捷線沿線排水溝陷入荒廢,完全失去排水功能。

雖然為了解決竹圍低窪處排水問題,目前在民權里的部份已經啟動排水工程的施工,但實際上竹圍里與民生里,乃至八勢里同樣都有低窪地不易排水的問題。捷運的例子已經告訴我們,在竹圍的社區與河岸間的水泥工程其實是會非常影響排水的。而整個竹圍的低地,同時也是人口密集區域,要如何能達到有效排水,並避免積水不退,顯然水利局自己掌握的資料也非常有限。

「這就是現勘的意義」水利局的公務員也總結得到位。正是因為水利局還有很多資料不足之處,因此更加需要多舉辦幾場像這樣的會勘,了解地形、水路、以及在此地生活民眾的經驗與意見,進而規劃出能實際解決問題,同時對居民生活干擾最小的措施。

……你說呢……

 

 

註:是的,這開頭與〈小梅的竹圍觀察 #01〉完全一模一樣。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