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小梅的竹圍觀察:河岸並非荒野 ── 淡北道路專題(上)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小梅的竹圍觀察
淡北道路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We artists have the dignity to tell the truth to the people, unlike politicians. -- Ono Yoko
與政治家不同,我們藝術家當有將事實告知人們的品格。 -- 小野洋子

 

〈小梅的竹圍觀察〉專欄在去年誕生,採輕巧短篇速寫竹圍大小事,像是「竹圍」地名的由來竹圍的溪流古蹟日常生活動線都市景觀等公共議題。今年適逢竹圍工作室在淡水河畔落腳二十五週年,〈小梅的竹圍觀察〉嘗試擴大篇幅,更深入探究發生在竹圍居民生活周遭的各項議題。

值得紀念的初次專題,為何選擇「淡北道路」?不僅因為淡北道路是爭議多年,仍未休止的題目;不僅因為竹圍工作室是緊鄰工程基地,最直接受影響的「當事者」;也是因為從地理的視角,太多太多爭論聚焦在淡北道路的「頭」跟「尾」,卻疏忽五公里多的道路工程,意圖通過的「河岸高灘地」。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淡北道路」?

淡北道路,顧名思義,就是淡水到北投 …… 咦,不是啦!(*註1)

淡北道路的正式計畫名稱是「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早年政府其實在淡水和八里兩側河岸同時推動「南側」與「北側」的環河高架快速道路,後來兩條環快雙雙被放棄,但是台北縣政府將北側環快修改成「平面」與「市區(非快速)」道路計畫重新提案。(*註2)

目前提案的路線設計從新北市淡金路(本地人俗稱的登輝大道)與坪頂路口起頭,跨越中正東路伸入淡水河岸,貼著紅樹林保留區一路向南經過關渡大橋,再由馬偕護校下方鑽設隧道進入台北市後,於大度路陸橋中心蹦出,最後在立德路附近匯入大度路。


淡北道路路線規劃圖(取自淡北道路環評說明書)

紅樹林保留區與交通衝擊

淡北道路最為人所知的爭議,在於道路起頭處緊鄰著紅樹林自然保留區。環境保護團體對於道路施工與營運如何不造成自然保留區的污染,如何不危害現地的生態,抱持著巨大的問號。面對質疑,新北市政府強調道路與紅樹林間有「雜木林」做緩衝,也承諾於施工前、施工中及完工營運後六年內辦理生態監督工作。(*註3)

作為「交通建設」,交通專業與都市規劃的學者幾乎一致反對淡北道路的開發。(*註4)

在學理上,新開道路會讓旅客選擇開車,減低使用大眾運輸的意願,與促進大眾交通運輸的目標背道而馳;在設計面,現行淡北道路沒有路網支援,將造成道路尾端:大度路與淡金路更嚴重的迴堵;反對淡北道路的地方居民,也引用官方工程規劃圖,指出有了淡北道路之後,尖峰時刻車流會直接在高架道路上排隊,淡北道路,本身將成為最大的停車場。

淡北道路大度路端路線規劃(取自淡北道路環評說明書)

簡單帶過淡北道路最為人所知的兩項爭議,都不是本文想談的主旨。如前言所提,太多的爭論有意、無意間忽略河岸高灘地的現況,因此對於河岸的描述,充滿錯誤的認知。

河岸不是荒野,河岸有「人」生存

紅樹林捷運站與竹圍捷運站間,鐵道外的廣大河岸高灘地,被兩條自行車道包夾著:一條緊臨泥灘地,可以聞到淡水河氣味的新道,以及貼著捷運紅線的舊道。

自行車道,連結著(廢棄雞寮改造成的)竹圍工作室,與工作室的一票鄰居。

最近的左右鄰居,是落成未滿十年的公寓住宅和溫室田莊;再遠一點的休閒農場生意最好,附設的庭園餐廳和漆彈場每逢假日總聽得見團康活動的嬉鬧聲;還有曾當作釣蝦場營業,因為藝人緋聞上過報紙版面的魚池;隨意種滿果樹蔬菜,一家子沒事就坐在樹下泡茶聊天的私家農地;專營廣告看板、大圖輸出的印刷工廠等等。

舊道是居民賴以出入的要道,所以允許開車;沒有柏油鋪面,只有當年為自行車道所設,已風化斑駁,勉強看得出花紋的石磚;偶爾還能看見幾條大狗,在與捷運圍籬間的邊坡上,相對車道的高處,慵懶晒著太陽。

敏銳的讀者應該已經察覺上述對於河岸的形容,與平常記憶中的淡水河岸景象相當不同。的確,全台灣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淡水河流域,為了防止洪水疾患,淡水河邊大部份水岸,早就築起高高的河堤,堤外多半設置球場或停車場等公有設施,人們往往直覺認為河岸高灘地全屬公有。不過,紅樹林捷運站與竹圍捷運站間這片高灘地,沒有河堤,且多半是私有地。

這片有許多小農、小商,以及居民們生存與經營的土地,卻在官方的「示意圖」之中,被嚴重扭曲。

淡北道示意圖,顯露官方心態

今年三月,為徵收取得興建淡北道路所需之私人土地,新北市工務局於淡水區公所大禮堂舉辦公聽會。當時承辦人科長表示「徵收範圍介於台二線(中正東路)與紅樹林之間……現況僅一處磚造建築物,其餘是雜草、空地和溪流。」(*註5)

承辦人會說出「雜草、空地和溪流」,表示他很可能從來沒有到過現場 (*註6),光憑著繪師製作出的「示意圖」,就貿然斷定河岸高灘地的現況。為什麼這麼說呢?例如下方這張很常在新聞媒體中被使用的圖片,呈現竹圍工作室在淡北道路完工後的樣貌。

淡北道路完工示意圖(綠色線條是本文追加編輯)

綠色線條框住部份是竹圍工作室,淡北道路周圍畫滿樹木,看起來很美。但我們可以跟現場空拍做個比較:

河岸高灘地現況空拍照片(綠色線條是本文追加編輯)

角度稍有不同,但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畫面上端的竹圍工作室,是唯一沒有憑空「被消失」的存在。更要緊的是,被劃為道路的土地,全是持續耕作中的農田。

相信淡北道路的設計,應該沒有打算把現場的農田、建物與各種設施全數抹煞,土地徵收,也並不是要把整片河岸統統購入的意思。然而若是沒有看見原貌,就無法正確理解淡北道路興建後,對整片高灘地造成的改變與衝擊。

紅樹林捷運站與竹圍捷運站間高灘地有許多小農,不是雜草、更不是空地

保留區之外,更多的生態景觀

竹圍工作室自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起,與在地環境專家共同關心河川近十年,帶領大家走溪導覽時,從捷運涵洞到溪流注入淡水河的最下游段,通常是我們的第一站。理由很簡單:離竹圍捷運站走路五到十分鐘,就能夠看到不少水鳥,及水筆仔、招潮蟹、彈塗魚等各種生物,不時還能撞見河水中上千隻的烏魚成群結隊游著,生態狀況還算不錯。

此外,樹梅坑溪臨河口左岸的竹圍碼頭,與對岸八里的龍形碼頭對接,曾是淡水河航運的重要節點。雖然這幾年航運沒落,已無定期船班,但最近有商家以創意的形式,重新開始經營碼頭區塊。

有商家以創意的形式,重新開始經營竹圍碼頭

淡北道官方示意圖,在此區域雖較為忠實描繪:

淡北道路跨樹梅坑溪完工示意圖(取自新北市政府官方宣傳影片)

不過,居高臨下的視角,無法反映在地真實感受。要準確呈現淡北道帶來的衝擊,仍然必須以現況做比較。像是竹圍居民日常沿著河邊步道前進,在苦楝樹陪伴下,快要抵達碼頭公園時,必然映入眼簾的景色:

淡北道路的四線車道設計,與樹梅坑溪交叉時,不可能是「平面」的,一定得蓋條橋、跨過溪,再貼著社區呼嘯而去。原本令居民難忘的美景,從此無法再重見天日。

淡北道路跨樹梅坑溪時不可能是「平面」的

新北市政府在環保署做淡北道環境影響評估時,也有包含「景觀」層面的報告。但從官方釋出的示意圖,與現場的狀況兩相對照,淡北道路的景觀衝擊,顯然被過份低估。

虛報資訊,受傷的永遠只有人民

去年底,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特生中心)透過長期監測報告,揭露十年前通過環評的蘇花公路改善計畫(蘇花改)在物種調查,各種生物數量嚴重低估。背後反映重大工程進入環評時長期「調查失真」的狀況。(*註7)

可以同理環評報告的撰寫者拼命思考,竭盡所能把工程效益數字拉高,同時把衝擊與損害的數字降到最低,以求通過環評考試的心情。

於是,官方永遠堅持淡北道路的「必要性」在於改善交通,即使專家學者幾乎一致認為淡北道路無法解決塞車;於是,承辦人可以在公聽會中,紙上談兵說出「現場都是雜草、空地和溪流」,即使美麗的圖片,是將真實的場景全數抹去的結果。

回到文章主題,小梅想要再次告訴大家「河岸並非荒野」:有許多小農、小商、兢兢業業經營著,還有悠遊河岸的旅客及居民。淡北道路若完工通車,帶來的噪音、廢氣、龐大的建築量體,不會是像官方所言,只是加諸在雜草、空地與溪流上的蒼白一筆,而是對河岸居民毫不魔幻卻無比寫實的迎頭痛擊。

虛報資訊,讓人無法看見工程負面影響,最後受傷的,永遠不會是高高在上的官員。


註1:淡北道路起迄是從淡水到北投,沒錯,單純是巧合,其全名為「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
註2:一般會說淡北是「快速道路」,但官方資料載明淡北道是限速 50 的「市區道路」,而不是快速道路。
註3:〈淡北道路啟動2階環評 與紅樹林界椿僅1公分〉
註4:〈學者:環評缺少專業人員 淡北交通問題恐難解〉
註5:〈淡北道路拚年底動工 地主盼畸零地一併徵收〉
註6:公務機關手頭上資料與現況不符,並不是少見的情況。在今年一月的樹梅坑溪流域現勘中,水利局官員便發現他們手中的水利圖資久未更新,水道的實際路徑,與官方資料所顯示的差異相當大。
註7:〈蘇花改環評生態調查失真 挨批玩假的?〉


下期預告:〈迎接氣候變遷 ─ 淡北道路專題(中)〉
每當遇到梅雨、颱風季時,竹圍地區很容易發生淹水狀況。
是位在河畔的宿命,還是人為造成的禍害?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