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如何做個文化間的國際漫遊者?

July 8,2015

文/Sandy Tu

如果你是位藝術家、策展人、作家、編舞家、作曲家等藝文工作者,知道世界各地藏有許多提供你體驗在地文化與人土風情,激發出創作泉源的藝術村、藝術家工作室或藝術家的旅店嗎?

旅行成為一種汲取靈感的創作模式

到不同地方與體驗異地文化作為汲取靈感的來源,是藝術家創作脈絡的一部分。而這種藝術家與藝文愛好者(art-lovers)間相互交流的習慣,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與美國,逐漸發展出一種組織模式—由藝文愛好者或贊助者(patronage)提供藝術家工作室供藝術家實踐自己的創作理念。同時,在歐洲的鄉間也開始有藝術家們自己群聚,共同集體嘗試、討論藝術理念的實現。

這樣的模式發展到1960年代,開始出現兩種不同方向的進駐模式:一種為從熟悉的生活抽離,短暫地體驗烏托邦式的隱居生活,專注在自我理想的實現;另一種則走入社會,參與公眾行動,為社會及政治的改變盡一份力。直到1990年後,這些進駐模式與觀念逐漸遍及在歐美以外的區域,各種多元化或應地制宜(依當地文化、藝文發展)的藝術進駐開始蓬勃發展。現今,由於公部門、國際組織與私人基金會的資源加入,目前已有超過1,400個藝術進駐計畫或單位遍佈世界各地,服務著各類型藝文人才與當地社區。

什麼是「藝術進駐」?

中文泛稱的藝術進駐是從英文 Artist-in-Residence (AIR) 或 Artist Residency 翻譯而來,但其實它在各國因設立由來的差異,皆有不同的常用字彙,例如在荷蘭會看到Guest Studio或Artist-in-Residence programs,在美國則是Artists’ Residencies、Artists’ Communities、Art Colonies、Retreats、Workspaces 或 Studio Collectives 皆常見;台灣則廣泛使用藝術村或藝術家工作室,而中國與香港則用藝術駐留、藝術家駐留計畫稱之,使用名稱的廣泛,凸顯出藝術進駐本身在功能性、地點、宗旨與組織成員上皆有異同,彙整國際藝術進駐資訊網絡服務機構如 TransArtists、Res Artis與Alliance of Artists Communities對於該字的定義最普遍為:藝術進駐提供各類型創意工作者在一段期間內的空間(如工作室及住處)與創作支援(如設備、技術、資源等),讓這些創意工作者暫時離開原本熟悉的環境專心創作。

各類型的創意工作者,最常被藝術進駐機構所接待的為視覺藝術家(含繪畫、雕塑、攝影、科技藝術、新媒體、裝置、電影、建築、設計等),其次則為作家、策展人、編舞家、研究學者、表演藝術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創意人才。依各藝術進駐的宗旨、成立目的、地理環境、規模大小、所能提供的設備與資源、所選取的進駐對象、駐村期間長短等,世界各地產生許多不同類型與功能的藝術進駐計劃。對藝術進駐而言,最基本的條件是為藝術創作而成立的計劃或組織、主要在協助、服務所選的進駐對象創作、研究或發展進駐計劃。

為何藝術家要參與藝術進駐計劃?

藝術家投入藝術進駐計劃的初衷因人而異,但依筆者個人觀察,有大部分的藝術家藉由藝術進駐所提供的功能、服務,著手發展或逐步地完成除旅行以外,關乎自身創作的想法或計劃。

若以藝術進駐所提供的功能加以分類,我歸類出七大項藝術進駐的服務,或許這是吸引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躍躍欲試的原因:

1. 隱居式的創作:隱藏在世外桃源或田野森林間的藝術進駐機構,提供進駐藝術家一個安靜、不受干擾的創作環境與舒適的居所,在此,藝術家只需與自己對話,專心發展自己的計劃。例如:位於愛爾蘭西南方的 Cill Rialaig Arts Centre,讓藝術家及作家遠離城市喧囂與科技設備,全心投入藝術實踐。

2. 具專業設備及技術:針對不同媒材的創作,如木雕、陶瓷、科技藝術與影像創作等,有些藝術家需要大型機具、專業設備與技術指導的協助以實現創作構想。例如:位於荷蘭鹿特丹的V2_動態媒體藝術中心(V2_Institute for the Unstable Media),提供新媒體或科技藝術的藝術家及研究人員除硬體設備的協助之外,更具備一批專業的技術發展與研究人員,協助進駐者在藝術與媒體科技上創作呈現、工作坊、展覽、研究與出版的支援。值得一提的是,每年5到6月,國立台灣美術館與V2_合作,提供台灣一名新媒體藝術類創作者(年齡未滿35歲或自學校畢業五年以內者)參與V2_夏季駐棧計劃(Summer Session)的機會。相關訊息請瀏覽: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V2_官網

3. 邁向國際的伸展舞台:位居國際性大城市的藝術進駐機構,透過本身所建立的網絡資源,提供全球新銳藝術家與策展人,一個除創作以外,追求專業發展與打開視野、能見度的國際平台,透過邀請頂尖藝術家與專業策展人以顧問的角色,協助藝術家拓展創作、展演、網絡與未來的合作機會。 例如: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里斯克美術學院(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屬於國際網絡資源豐富與藝術、技術設施與理論發展兼具的進駐單位。每年台灣文化部透過「選送文化相關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提供台灣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自行申請至上述機構的補助機會。相關訊息請瀏覽:台灣文化部官網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官網

4. 實踐各種生活理念:大多數的藝術進駐皆由個人或對藝術愛好的團體組成與發起(台灣可能因為民族性與文化政策上的思維不同,在台的藝術進駐則絕大部分由公部門成立或倚靠政府補助營運),每個藝術進駐所成立的初衷皆不同,因此,每位創辦者會依據個人對於生活理念的實踐或藝術創作與所身處社會的關係,發展出獨特的藝術進駐計劃,有些追求藝文創作者應該「再次」學習與自然共處,有些把城市當作藝術家的實驗室,思考城市與藝術的關係,還有一些單位特別著重藝術與社會關係的對話及交流。
例如:PeerGrouP為一群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在荷蘭成立P.A.I.R.(Portable Artist in Residence)的藝術進駐計劃,該計畫提供獲選的進駐者兩個六公尺的貨櫃做居住及工作使用,在社區內進行現地創作(site specific),透過與生活環境與社區間的互動,在進駐期間內激盪出為該環境量身定做的作品,而依據不同藝文工作者的專長,其成品可以是地景藝術的裝置、文章的出版、攝影作品或環境聲音作品的呈現。
有趣的是,2014年該計畫設定了一個新的主題「地景圖書館(Landscape Library)」,邀請藝術家、設計師、建築師、作家、作曲家或研究學者以地景藝術相關的書籍作為進駐的交換,而PeerGrouP會衡量該書籍的價格與品質後,決定進駐期程的長短,這概念是否懷著烏托邦式的浪漫與回歸自然以物易物的純真呢?!相關訊息請瀏覽:P.A.I.R.官網

5. 推廣藝術教育:有些藝術進駐單位,不僅提供育成藝術家的平台,也透過不同的計畫推廣藝術教育,如舉辦社區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將文化藝術帶入當地社區,鼓勵進駐者與當地居民一起完成創意計畫或共同關心當地社區發展之議題,藉由在地與國際間的交流,共同學習、激發創作能量。位於日本茨城縣南部的由國小校舍改建而成的ARCUS Project與台灣最早創立的藝術進駐單位——竹圍工作室皆扮演著文化藝術交流及育成的角色。相關訊息請瀏覽:ARCUS Project官網竹圍工作室官網

6. 開展國際交流:以跨文化、國界、領域間的對話為主,通常這類型的藝術進駐機構由官方成立或其營運經費大多數由公部門補助,提供國內藝術家與國際藝術家交流、育成的網絡平台,也透過與世界各地辦理藝術進駐經驗豐富的機構,簽署交換計畫,以國家對國家文化交流的方式,讓進駐者在不同文化藝術間的溝通下進行創作或研究。台灣的台北國際藝術村、日本山口縣的秋吉台藝術村(Akiyoshidai International Art Village)以及芬蘭的赫爾辛基國際藝術(Helsinki International Artist Programme)皆是以國際交流為主要目的的藝術進駐單位。相關訊息請瀏覽:台北國際藝術村秋吉台藝術村與赫爾辛基國際藝術。

7. 參與藝術節活動:有別於在固定地點、長時間營運的藝術進駐,有些藝術家是透過不同類型的藝術節、創作營或工作坊的形式參與進駐計畫,其涵蓋的領域廣泛且每個藝術節所邀請或徵選的計畫主題與藝術家類型皆依個藝術節主旨而有所不同,例如有表演藝術營、劇場培訓、石雕創作、建築創作、地景創作、科技藝術節等。
位於台灣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有個由美籍紙藝家艾婕音(Jane Ingram Allen)與觀樹基金會所共同舉辦的「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從2010年至今,每年皆以不同的創作主題,呼應、提出該地所面臨的環境議題與未來,邀請國內外藝術家與當地老中小三代居民共同進行環境藝術創作,感受在地能量與自然的連結。
在2014年的計畫中,有一位荷蘭籍藝術家Maurice Meewisse獲選該進駐計畫,與當地居民及志工一起修復魚寮並介紹荷蘭人生活中特有的coffee break習慣,邀請村民、遊客至他新創作的魚寮裡喝咖啡、相互交流、聊聊他來這裡創作此魚寮藝術品的想法。相關訊息請瀏覽: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畫官網荷蘭籍藝術家Maurice Meewisse

這些資訊如何取得?

藝文活動的國際交流與網絡連結因網路科技的普及,資訊隨時唾手可得,各國的非營利組織或政府單位,也逐漸建立起自己的藝術進駐資訊與網絡的平台,提供藝文工作者、文化政策制定者或藝術進駐經營團隊,相互交流與合作。

在阿姆斯特丹,有兩個藝術進駐網絡平台的領頭羊:Res Artis為會員制的藝術進駐國際聯盟組織,在全世界超過70個國家,擁有490個藝術進駐組織及個人會員,為重要的全球藝術進駐計畫的國際平台,在他們的網站上,可以瀏覽所有會員機構的資訊並接收到最新的進駐機會,該組織主要服務的對象為藝術進駐的機構與單位,所以也提供相關募款、經營、管理與文化政策面的資訊供這些會員機構使用。

TansArtists由Maria Tuerlings女士創立的國際性藝術分享交流平台,為非營利性組織,因荷蘭文化政策下的計畫,自2012年併入由荷蘭教育、文化與科技部(Dut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ltural Affairs and Science)及荷蘭外交部(Dutch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所補助的Dutch Culture,負責荷蘭文化、媒體與文化遺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計畫。TransArtists提供藝術工作者各種藝術進駐計畫的資訊、相關研究的出版,及歐洲文化交流組織的專業知識分享及工作坊培訓。

台灣文化部在2014年委託竹圍工作室建置「藝術進駐網」,彙整國內外藝術進駐的資訊,以中英文資訊,提供國內外藝術家、策展人、藝文工作者與相關藝文機構一個交流服務的平台。

小結

藝術進駐提供各領域的藝文工作者,一個培養、發展自身創作的實驗場域,且依據不同進駐機構的成立初衷與目的,世界各地有許多多元化具特色的藝術進駐機構,不僅歡迎藝術家進駐,也將自然環境、在地文化、社區居民、國際交流、數位科技等議題,以跨領域、國籍、文化的合作方式,開展文化對話與網絡連結。

【延伸閱讀】台灣藝術家在荷蘭藝術進駐的經驗分享:
藝術家紀柏豪在荷蘭V2_的獨白
夏季駐村荷蘭 V2 動態媒體中心的成果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