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藝域之外,創作之內:「從未消逝的風景,葉佩如創作展」─Artist talk

最新消息分類: 
竹圍消息
Tag: 
Tag: 
Tag: 
Tag: 
Tag: 
Tag: 
Tag: 
Tag: 

自然是最偉大的藝術,人們處在自然之中,卻常常未曾發現身邊存有的美好。街頭藝術創作類型隱隱然散發著的召喚,暗示著人與環境的關聯,而創作者總自許能更接近自然,期待成為那些總有一天會被人們發現的美好。──蕭麗虹

跳脫學校裡正規美術教育之外,藝術家上街頭找尋創作場地,自然的成為觀者在經過的時候可以接觸到的生活藝術,或停留、或起了進一步的互動行為。上週在敏隆講堂一場街道藝術創作的對話,由不同藝術家細膩地描述與人群接觸的經驗,當藝術在公共場域發生,當藝術作為一種介入與表達發聲的方式,背後各自有不同的理由、方式與最後的發現,而一切,還在尋找答案的途中。

葉佩如在牆面上選擇刻痕,以減法的方式創作,當初只想要寫字,沒想到最後又回到了水墨。牆上有機重複的刷痕層疊出周圍環境的衍生,最常見到花草和生物,並嘗試在自己生活的社區當中尋找任何一個合作的可能,她曾經灰心於:也許不是每一個社區都需要藝術,但在耐性的不斷嘗試與不放棄溝通中,仍然牽起了與社區的友誼和另類的接觸。

國中起就讀軍校的黃民安,藝術一直是他生命的出口,感念小學曾經學過三個月的書法帶給他日後的影響。在表演藝術工作之外,他也從事裝置藝術與發明,他的作品是有計劃性地在日常生活經過的街道牆面上發生。他說:「完成的當下作品就不再屬於我,而是屬於發生的環境」,直到牆上開始出現別人的創作,他欣喜於作品自己總會長出新的生命,還刻意去尋找跟進他的創作者,有次在對方語言不通下,仍可透過作品交流,自然而深刻。現在,他開始捕捉牆面上各種生命所拼貼出的美麗圖像,作為藝術家,他把創作還給了大自然,純粹的觀察,計畫出版成為作品集或是其他應用。

過去一直埋首在自我創作世界裡面的莊惠琳,透過了駐村、駐校和街道公共藝術創作的經驗,感受到人群可以帶給她的創作能量與刺激是多麼的巨大,第一次拿畫筆的嬰孩、第一次把協助藝術家畫畫當做自己責任的小學生,都在反饋給她藝術或者藝術以外的東西。從初期的不甚在意創作時會被打擾,到最後歡迎被打擾,在群眾身上重新得到創作的感動。她也曾經思考社區裡視障者的需求,圍繞在學校圍牆邊的一排燈桿在地面沒有導盲磚的情形下,屢屢發生受傷的意外,最後她選用彩繪與學校圍牆馬賽克色彩一致的軟墊,協助解決社區的公共安全,展現了藝術家關懷人群且付諸創作的實踐。

因為喜愛淡水老城區氛圍落腳於舊式公寓,面對社區發生突來的道路拓寬,提供自家場地作為社區集會之用,到號召有志青年一同行動發聲,並成立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過去曾任職於公部門的張淳善,更思考接下來如何在社區空間中,繼續作為媒介,讓藝術有意識的進入社區生活的脈絡。

綜合幾位藝術工作者的分享,引發我們共同的話題─藝術介入社區。

在習以為常的生活空間裡面,藝術家透過作品有意或無意造成了與觀者的對話。這些不約而同在公共空間發生的創作經驗中,藝術彷彿成為一種行動經驗,然而這些不同的創作經驗分享中,主要的共同命題是創作者與創作環境的關聯,以及面對的溝通挑戰。創作環境合法或不合法的條件之下,通常就是取決於微妙的溝通途徑。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我們改變了環境的樣貌。在作品會隨著時空消逝的特性下,與會者探討著同本展揭示─從未消逝的風景的背後,作品意義是如何完成,藝術家各自陳述了不同的經驗,有趣的共同發現是,這樣的創作方法甚至引發觀者直接附加在原地創作上,形成一個新的作品,然而,對原作的生命起迄,藝術家亦有不同的看法,創作者也反思藝術進駐的必要性。

還有像是應如何選擇適當的創作方法,加或減,通常亦有不同的效果,是社區藝術工作者面對的主要挑戰。又或是當藝術可作為一種有效的群眾溝通方式,那麼在抗爭行動中,將面對更為複雜的取捨,如何面對衝突與解決,將是行動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藝術家們回顧街頭或藝術進駐之中,往往是從走出自身的創作場域之後,亦有許多的互動與回饋經驗是過程中自我實踐再發現過程。又重新一次思考藝術介入社區的目的與結果,在差異的經驗之中,似能聚焦又在彼此的經驗中對話,產生未來創作方向的刺激。

敏隆講堂【從未消逝的風景─葉佩如創作展】分享會

主持人:蕭麗虹/竹圍工作室負責人
葉佩如─與社區共同合作的藝術創作.本展藝術家
黃民安─從劇場到藝術圈的跨界之旅‧本展邀請藝術家
莊惠琳─藝術進駐與在地創作‧社區藝術家
張淳善─淺談抗爭與社區藝術行動‧淡水藝文聚落工作室
蕭麗虹老師─全球連結,在地行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座談會紀錄:
從藝術進駐到社區創作/行動【從未消逝的風景─葉佩如創作展】

相關藝術家: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