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資深外交官 楊俊業 博士
《探索泰國-泰國文化面面觀》作者
一、民間對於都市開發的觀點?在曼谷有哪些在地行動?
泰國民間對於政府努力將創意設計融入都市開發規劃與老舊城區再造,積極帶動與活化商圈經濟發展,同時運用大型會展(Meetings,Incentives,Conferencing, Exhibitions, MICE)刺激城市觀光的策略性做法原則抱持肯定態度,但有部份輿論認為執政當局對於老舊城區與傳統市場的保存修復計畫,必須在以當地居民認同重建與再造的前題之下,透過住民共同瞭解的當地文化與歷史價值,讓歷史文化資產重新被發掘運用,進而凝聚社區居民力量,成為當地與外界連結的核心節點。近年曼谷積極發展頂級觀光,包括針對高消費力族群規劃不同的旅遊主題,例如提供「醫療保健」、「按摩養生」與「泰式美食」等客製化精緻服務,試圖從泰國傳統文化與泰族社會習俗中,汲取特色元素做為都市發展與行銷利基,從而形塑「泰式風格」的本土化標誌亮點,藉此增加國際觀光客來訪誘因。泰國民間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文化資產保存的急迫性,首都曼谷也開始流行老屋復興與社區再造,除將老屋改建為民宿、餐廳或博物館以外,泰國城鄉學者或研究機構也紛紛提出,必須兼顧老舊城區古蹟保留與開發文化觀光景區,創造具有人文生態的動態社區建議,但可惜的是,依據目前巴育政府所規劃的都市發展計畫,對於老舊城區的再造通常是採取激烈粗暴的方式強遷住戶與拆除違建,泰民基本沒權發聲亦無力反抗,縱有些許異議抗爭亦常被強制鎮壓消音。
二、泰國官方的城市治理態度為何?例如,對於老舊城區的處理方式,或與都市規劃設計業界的合作方式?
泰國官方對於城市治理的基本態度,原則採取「創新」、「創意」及「創業」的「三創」概念,以創造「產值」作為城市發展重點,積極將創新概念、創意設計與藝文創作融入都市規劃(包括老舊城區活化),藉著將文化傳統轉化為藝文元素融入城市治理。泰國對於老舊城區的處理方式,通常巧妙結合觀光休閒產業,利用傳統歷史文化與當代文化創意的矛盾反差,達到深化本土文化特色,及促發在地文化創生的效果,努力將藝術融入城市創新治理,讓老舊城市的文化底蘊觸動人心,從而製造旅遊觀光亮點,吸引國內外遊客造訪。泰國官方的城市治理策略,基本是透過營造「地方」、「文化」與「經濟」三者的共生關係,創造一種新的文化經濟價值,藉著文化生產與文化創生機制,展現差異化的地方歷史、文化認同和文化吸引力,以利提高新、舊城市的自身競爭優勢,因此泰國政府致力打造各種與都市規劃設計業界進行合作的交流平台,努力將治理城市的創意發想、規劃設計到營造宣傳等各個階段予以整合,最終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發展產業鏈。
三、請簡要介紹泰國的產業政策─OTOP,以及在曼谷當地相應的官方設施?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泰國執政當局選定「文化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作為重振經濟發展的動能產業,開始於2002年成立文化部來整合國內所有文化事權,並借鑑日本「一鄉一特產(One Town One Product, OTOP)」的產業政策,由泰國創意設計中心 (TCDC)負責鄉鎮特產的商品設計與創意包裝,協助開發城鄉特色且兼具發展潛力的地方項目,培訓與扶持當地居民運用資源來行銷與管理。泰國觀光局及曼谷市政府將文化旅遊列為整體對外觀光宣傳之重點項目,文宣內容亦將當代泰國藝術發展及OTOP地方特色結合為亮點,除定期定點在「曼谷國際貿易展覽中心(Bangkok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xhibition Centre, BITEC)」及「IMPACT蒙通塔尼展覽中心 (IMPACT Muang Thong Thani)」 辦理OTOP商品展售外,並每年兩度舉辦以OTOP為主軸介紹各鄉鎮代表藝文活動或特色農漁產品的國內旅展「泰人遊泰國 (Thai Tiew Thai)」;另在銷售通路方面,泰國政府更於機場、車站等人群聚集區開設OTOP特色商店,同時亦在曼谷市區的快速高架道路橋墩下方,設置OTOP大型展售區,目的是希望提供國內外觀光客獲得更便利且具特色的泰式文化體驗;泰國官方除了設置實體展區販售OTOP商品外,也進一步於2012年開辦網路電子交易平台,積極協助OTOP商品進入國內外電商市場尋找商機。
四、泰國的十二項核心價值是指?
1- 熱愛國家、宗教及國王
2- 誠實、犧牲、容忍及對公眾抱持美好理念
3- 孝順父母與尊重師長
4- 無論直接或間接都必須追求知識與勤奮學習
5- 保護泰國美好的傳統及文化
6- 堅守道德及忠誠,以慷慨與分享之心善意待人
7- 瞭解和學習以國王為國家元首的民主制度
8- 恪遵紀律、遵守法令及尊敬長輩
9- 深刻思索、瞭解並遵循國王昭示
10- 實踐國王昭示的「適足經濟」理念,儲蓄以備不時之需,個人足食足用後,將多餘之物分享與銷售,或備妥於適當時機拓展業務之用。
11- 維持堅毅的身心健康,不被邪惡力量或欲望誘惑,並遵守宗教戒律以感知由恥辱和恐懼而生的罪惡感。
12- 將大眾和國家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
五、請問「泰國 4.0」目標和「東部經濟走廊」相關規畫,如何適用於國際交流或藝文人士?
2016年中巴育總理 (Prayut Chan-o-cha)提出一項為期20年的泰國國家發展計畫-「泰國4.0 (Thailand 4.0)」,規劃每5年為一個執行階段,透過價值基礎和創新驅動的概念,致力發展知識經濟和智慧產業,並強調科技、創新與研發為計畫重點,讓泰國從過往的生產基地逐漸轉型成創新研發與服務型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而「東部經濟走廊」即為「泰國4.0」發展計畫下的旗艦項目。泰國文化部為配合「泰國4.0」及第12期(2017-2021)經濟社會發展計畫所公布的施政綱要,努力打造泰國成為區域文化交流中心、提高文化創意產業收益,因而具體提出18項重點施政項目,其中第5條則為「促進國際社群之文化合作交流」,具體做法則是藉著辦理國際藝術節、推廣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並透過簽訂瞭解備忘錄(MOU)的方式,將泰式文化及泰國認同推向國際社會。
六、「適足經濟」概念背後的文化脈絡?其定位或影響範圍是?
泰國節基王朝第九世國王蒲美蓬所倡導的「適足經濟」哲學,其概念不僅是一種推動個人、家庭乃至整個國家,要儘可能培養具備足食、足用及自力更生的一套總體經濟理論,也是一種融合泰民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文化與生死輪迴因果哲學觀,因此「適足經濟」概念被泰國政府列為最高治國理念,除對泰國的藝文創作、文學作品、風俗習慣及生活規範等範疇具有重大影響之外,亦對泰人民族性格的塑造與養成至為關鍵;一般而言,泰國的民族性格被歸結具有溫厚善良、容易滿足、團結友愛、崇拜權威、愛講面子、慈悲為懷與忍耐麻木等多重特徵,這些具有相互矛盾的民族性格,一方面造就出泰人知足常樂的幸福泉源,另一方面卻是社會發展遲緩的癥結主因,因為泰人接受「適足」才能常樂,並相信人生即是「苦難」等佛教文化概念,認定所謂的「苦」與「樂」皆是前世修為而來的「因」與「果」,早已是此生命中注定的結果,這種遇事常以蒼天有眼、聽天由命及泰然冷淡等無為態度自處,容易養成寅吃卯糧、及時行樂的生活消費習慣,但卻因此種樂天知命的民族性格在藝文創作的表現上,反而能夠激盪出天馬行空、不受侷限及隨性轄達的設計靈感與創作動能。
七、在疫情期間,泰國政府是否提供了文化相關的紓困政策?
2014年5月泰國陸軍總司令巴育上將發動政變接管政府以來,除取消前朝民選政府時期通過的文創政策及補助基金外,軍政府並未制定明確清晰的文化政策,面對藝文創作的態度也是採取政治思考及道德管理等判斷標準,同時軍政府的文化預算在年度政府總預算之占比也是偏低且排序較後,更沒有編列相關經費來補助藝文交流或文化活動,因此遑論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間會針對藝文界實施任何文化紓困政策。目前泰國藝文界申請公費補助的來源僅有文化部、王室基金會及TCDC等有限管道,且因泰國政府對於申請者之創作題材要求甚為嚴格並有諸多限制,所以縱使有零星的藝文補助個案,多數的泰國藝術家、設計師或電影工作者等藝文人士亦少向官方提出申請,轉而傾向找外國駐泰藝文機構尋求經費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