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李 依 佩|細着藝術 策展人,本案專案副理
活動側記:陳 思 妤|竹圍工作室2020春秋季實習生
文化行動案例分享——草率季台北藝術書展
關於文化運動的部分,依佩和Techit討論許久,試圖釐清雙方所認定的culture movement,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運動、參與或是文化實踐?怎樣才符合對於文化運動的定義?相較以往,藝術在社會中佔有重要角色的概念逐漸為眾人所接受,能夠理解經藝術觸發的社會運動也是一種文化運動;在這些前提下,依佩將近年偏向新興活動方式的草率季搬上討論檯面,嘗試發起對話。
草率季是由草字頭和空場共同發起的大型Art Book Fair,提供藝術家、設計師、表演者及更多文化生產創作者一個更為包容性的平台。對於發起創辦人Frank曾說道:早期有一群藝術工作者在空場發起藝術家駐村空間和工作室,目的是希望藝術家能夠自由地以低成本入駐並進行創作,同時提供展覽空間,讓藝術家無需負擔高成本又得以在短時間內將作品呈現。團隊成立於2016年,當時只有在北京、日本少數地方有超過累積十年的Art Book Fair活動,因此台北已經算是相當早興起藝術市集活動的地方,後來活動才陸續在上海、新加坡、曼谷出現,逐漸成為亞洲新興的重要藝術活動。
「草率」二字不禁令人好奇為何如此命名,「草率」大多給人的印象是偏雅痞或是蠻地下的一個詞彙,充滿一種隨機調性的觀感,讓人覺得好像並不想要被他人正式的看待,然而其實在草率季「如果可以草莽率性,誰想要一本正經?」的口號下,背後所想要傳達的概念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以率性的方式來表達原有的性格及生活方式,抑或是對於藝術和文化的理解,那為何要刻意裝作一本正經?希望藉由他們的理念鼓勵藝術創作者更勇敢、努力地發聲,真誠地表達內心所想。
Art Book Fair包含多團體組織,本地和海外的單位齊聚一堂,也可看見有別於正規出版的書店、藝術家手作、自行出版的畫冊、獨立刊物及作品;組成成員來自不同的背景,因此創作者可以嘗試各種文化生產,不論成功與否,只要敢玩有新想法都可以實驗,並在過程中享受與他人共鳴的喜悅。而作品的篩選標準也不再要求過去傳統對於Fine Art高標準或技巧,在草率季中大家可以率性地表達自身,因此美醜不再是評判的準繩,他們更在意的是作品原創是否表達個人的人格特質,而非籠罩於他人影子之中。
時間軸的發展上,由於2016年空場的場地使用年限到期,於是開始有了策展類藝術活動的發想,2016年從「海綿」主題切入,後續更有了後來2017年的「草藥」、2018年「爆炸」、2019年「網起來」、2020年「開天窗」,每年不斷開創各式天馬行空、充滿想像力的主題。場地從空場出發,再來三年接力到松菸文創園區,今年又移師到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活動豐富可見許多獨立出版、藝術家聚集,現場同時有獨立音樂者表演、展覽、裝置藝術、講座、工作坊,每年又有許多的新面孔加入,展現了各種多元交流的可能和繁榮景象。
整個運營模式以門票收入和攤位費用為主,補助方面以文化部、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為主,補貼關於策展、視覺藝術、出版、表演等等範疇,有時個別獨立藝術家、藝術工作者亦可獲得支持。在悉心的運營之下,草率季的規模也越來越龐大,以團體身份與各式大型機構一同合作,出席過各種大型展會,參與其中的國際組織也越加豐富多元,包含韓國首爾、日本、上海、紐約等等,背後有複雜的工作邏輯體系、藝文網絡需要去處理及溝通,彰顯了更多複雜和複合性的合作機制。
而活動所需的面積龐大,其中自然不乏許多大型裝置,在順利舉辦活動的同時,他們也開始意識到環境永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積極重視現場搭建物的循環以及再利用,以非重新訂製概念搭建,改變型態或是發揮創意用使用不同的方式呈現,藉此達到某種永續,避免過度消耗和淪為一次性的浪費。
草率季在整體的價值與影響上,提供了藝術創作者一個不受拘束的實驗舞台,表現出文化多元性,也體現來自各地的藝術家各自關注的議題,讓藝術家在這樣一個難能可貴的場域能有一定能見度、曝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