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賢油漆工程行」原為藝術創作者王婉婷從小居住成長的地方,也是她的父親王文賢所經營的油漆工程行的所在地。2000年初由林煌迪與王婉婷發起,與7位當時一起就讀於南藝造形藝術研究所的同班同學,在此開始了一連串的作品發表,於是成為一個當代藝術發表與展演的另類場所。至2009年已然度過了10週年。
在這10年中,文賢油漆工程行經歷了93個個展、13個聯展、15個主題策劃展、10個跨年度的創作計畫、17個論壇活動,曾經有7位藝術家進駐創作,並計有約180位藝術家的作品曾經在此展出。如此量化的說明方式,並非為了展現某種積極運作的成果或績效,相反地,它突顯了人們在面對台灣各式另類展演空間的慣性展演時,對於展覽牆之外的那些生態脈絡感知的流失與匱乏。這樣的觀察讓我們憶起初衷,因此在10年過後,我們力求一個強力的反身,探求新的可能性。
並且,十年的發展,已經讓原有的空間不勝負荷;但是很幸運的,在2010年,由社區的鄰居提供了一處約300坪的空間,做為藝文展演活動的延伸腹地,就位於「文賢油漆工程行」在原有空間旁20公尺處。
這讓文賢油漆工程行感到很欣慰,近幾年來對於鄰里關係的重視,盡量避免以藝術家向來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進行創作,雖然藝術家充滿創作的慾望,但是身為社區的一份子,藝術家盡力和緩而節制地分享藝術創作,這樣的在地實踐創造了一種藝術與社區之間的良性對話,並保留了藝術創作在社區中發展的可能性。
豆油間俱樂部空間二、三十年前原為台南市東區一個著名的釀製醬油之廠房,後來因故閒置了十多年,目前除了作為「文賢油漆工程行」的延伸展覽活動空間,也將作為藝術家創作、進駐、座談與相關藝文活動使用,對於此地我們有一個全新的願景,希望它是一個屬於各不同類型、不同領域創作者的交流平台,開放而充滿可能性,為了排除對於所有既有藝文空間概念的想像。
今年文賢油漆工程行邀請藝術家陳愷璜共同策劃《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獲得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的補助,以「油漆行10年紀錄片」發表做為對話性創作的起點,試著指出台灣替代空間營運、發展歷程可能遭遇的那些共同困境,進行徵候性的觀察,並進一步尋求外部的對話連結,經由八個藝術團隊加上策展團隊,針對計畫之策展概念之直接互動、對話、討論、修正……等綿密的調整修正成最終之展呈樣態。
文賢油漆工程行負責人林煌迪以地下街「替代空間連鎖店」展覽作為油漆行的接下來《微影像》的預展和空間的發聲媒介。經過10年來大大小小的展覽,從補助到獨資嚐試過各種合作模式,人員的流動與藝文生態的變與不變都真實反映在空間,觸動了藝術家對空間影像的記錄。去年是油漆行滿10周年正好達到藝術家個人願望和空間階段性目標,藝術家反思展覽的本質不該是消耗性的,展開對展覽的對話與想像並衍伸成《微影像》、「替代空間連鎖店」的影像成果。同時在油漆行空間達到飽和的階段,豆油間俱樂部提供一個新的腹地並有新血投入整理空間,醞釀、發酵著新的可能性。
為了因應開放式空間人潮的流動性,藝術家林煌迪以「油漆行10年紀錄片」為素材重新剪輯、製作一段影像,透過幾段記錄式的影片反覆循環播放達到廣告宣傳的效果。紀錄片縱跨10年,從真正有意識開始拍攝、剪輯花費4~5年的時間,8分鐘的短片中何以呈現空間10年來的變化?藝術家想要呈現的是過程以及一直以來他們所相信的一些事情,包括藝術和一些人生中重要的東西,提供台北民眾觀看南部、文賢油漆工程行的一個窗口,成功吸引民眾駐足。影片中傳承意味濃厚也不禁令人期待著豆油間俱樂部空間未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