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 Art We Create:文化空間的發展
替代空間、藝術村、政策智庫與倡議者、資源串連平台...,下個時代的獨立文化組織,可以如何重新定義實踐模式、永續經營,而展望未來的文化組織,又可以如何跨越實體邊界,深度串聯、共享共創? 走過25年,看下個世代,藝術空間的運作如何重新想像,組織的運作可以如何創意創新地開展?而我們又如何透過更有活力的橫向串聯,包括國際網絡的連結,更具創造性地回應社會議題? 兩天的腦力激盪派對,一起來撞擊想法與實踐!
子題:
- 從個人到獨立機構,國際連結的民間力量如何展現、公私協作的能量?
- 獨立機構的國際連結:面對全球局勢變遷的挑戰與突破路徑
- 機構參與國際協會、組織的策略
嘉賓:
- Jatiwangi art Factory
- 節點 Zit-Dim Art Space
- PARADISE AIR
- 或者書店 Or Book Store
「專題短講」
或者書店
從「獨立書店」到「book+人文美學空間」
書店讓生活型態的想像更加多元,也改變人的生活習慣、訓化、增加許多生活樂趣。談起約莫在2002年出現獨立書店一詞,目前台灣有約200間獨立書店,說起獨立書店的特質,似在地社區小型藝文中心,通常是對體制不滿、對社會議題不滿的群體聚集,但又是關心社會議題的一群,甚至是社會運動者。這裡擁有不受市場牽制的獨立選書方式,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賣書的選擇性。我們很會辦活動、辦市集、參加國際書展、製作出版品、製作媒體雜誌。
隨著大書店與小書店競合的氛圍下,2004年開始書業界開始有不同的想法產生,加上受到網路書店79折的衝擊及影響,促使書店業者面對銷售上的下降及變化、關門與整併的情況。獨立書店的選書相對重要,利潤會從下游往上游擠壓,市場與閱讀形態的轉變,2010年左右導致出版社、經銷商、書店也要面臨轉型。接者開始調整行銷策略,大型書店開使實施銷售量的監控與維持、管理。
或者書店與台灣獨立書店養成的脈絡相關,位於台灣竹北市。每間獨立書店都有個人特質,從規模約1-3人組成,一開始立志在園區內種田,買了一台農車做成行動書車,開始讓許多附近居民感興趣。我們的空間以明亮為主,設計一樓為書店、二樓為餐廳,但不以餐廳為主要營運,我們關注在地農業、在地文史、在地社群,所挑選的書籍與竹北相關,飲食也使用竹北地方食材。戶外面也帶大家種田、辦市集等,也邀請藝術家、工藝家舉辦活動、座談等,另在新竹市舊城區也有或者工藝展示櫥窗。
我們意識到無法靠賣書維持營運,以當時的經驗先靠書連結許多客人,同時也辦活動、接文化局的專案,認識許多團體、社群網絡。先讓大人、小孩認識這個空間,讓人進入空間、讓空間影響人的行為。同時,我們會觀察客人的讀書行為,讀書是私人的行為,我們創造許多閱讀空間、寬敞、私密的氛圍,共有100個閱讀區域,外面也與農業、農地相連。發現小孩才是空間的直接使用者,木地板、茶席也是讓人更接觸彼此的材質與貼近自然,我們也賣音樂,邊讀書邊聽音樂。
或者書店從獨立書店身份開創到book+型態,加入選擇、提案、共感、回應的特色。2019年開始策劃公司內容,規劃自媒體平台。希望創作核心價值,為讓在地人驕傲(推廣在地文化)、旅行者憧憬。發展策略也以文化消費需求為前提,報表訓練等。新增書業的系統化,我們導入內部企業化管理、科技化管理、團隊訓練課程,主要訓練素人。要走入市場外、走入大眾社群,擴大讀者群及同溫層。如今,我們以20年的目標來經營書店,10年會是經營的收穫階段,了解大眾的需求性,與社會溝通,許多媒體事務都要做,讓它在各處發酵,我們接下來經營空間時會帶入線上線下的活動,專注在內容平台的拓展。
節點「過海的藝術計劃」
2019年成立的節點是一個港澳與臺灣合作的空間,與沒有實體空間的香港藝文單位一起執行《過海藝術計劃》,進行一個禮拜的駐地創作。節點最初成立是由於臺灣藝術家彭奕軒和香港藝術家何兆南在書店裡聊藝術而開始,小小的書店類似小茶室的概念讓兩位藝術家有了經營空間的想法。
許多人對於節點的第一個疑問是為什麼會與香港合作?與香港合作一方面是機緣一方面是文化語言和背景,以及同樣都面對中國這樣龐大的政治經濟體,而香港替代空間較少,與之相反,臺南則擁有很多不一樣的空間類型,是一個很適合實驗性質的空間發生的地方。
節點的空間原本是民宿,先進行一樓的整修,變成展場,用來舉辦展覽和表演。因為原先就有住宿的功能,所以二樓開放駐村。三樓是實驗性的空間,用來舉辦工作坊、藝術家工作室或放映會等。節點成員用繳會費的方式組成,沒有政府補助。相較其他空間比較沒有負擔,自由度也較高。
節點空間營運項目:
過海藝術計劃:協助香港駐村
節點沒有之一:與鄰近空間(不一定與藝術相關)進行合作及交流
節點臨時考:二樓的駐村空間免費提供給藝術家或有需求的朋友
其他不含在以上項目的活動
《過海藝術計劃》主要協助駐村藝術家創作。空間開放時間可以隨著藝術家的需求而改變。在這一年當中已經促成了許多藝術家駐村計畫。英國長大的藝術家王思遨,駐村時適逢反送中的前兩個月。她訪談日治時期的夫妻,兩位皆是當時的知識份子,最後以女性角色為形象創作並且用繪畫呈現。
藝術家蔡玉娟駐村時,因臺南的飛機聲讓她想到二十幾年前的香港,她意有所指的說:「當時香港是離天空那麼近。」舉辦了紙鳶工作坊,透過工作坊跟大家交流彼此的生活以及香港的現況。
《節點沒有之一》這個計畫是透過節點連結臺南的各個地方,這些展覽都是節點的成員自己發起。第一檔展是跟做芒果袋的廠商合作,從藝術家的家庭背景延伸,縫布袋的阿婆對這個藝術家來說是臺南的風景。第二檔與依萍壽司合作,依萍壽司是節點出去之後最快可以抵達的小吃店。依萍是老闆的名字之外,這個壽司店也只有一坪,所以本身沒有座位,而藝術家將壽司店的用餐區移到節點裡面,並錄下客人內用的場景。第三檔是《內海》,藝術家探查臺南空間時發現在節點附近,就有最早消失的兩個臺南八景。經歷了一連串的資料搜集後,發覺原本節點的所在地以前可以聽到海聲。原先旁邊是內海,於是將海的意象疊影在已變成城市的風景中。
《節點臨時考》這個項目如同計畫名稱,舉辦較為臨時的活動。有時會有表演型的創作會進入到原本有作品的空間表演,有時也有藝術家的分享、主題性分享等,也有時會響應社會運動,回應社會議題。例如:同志大遊行時,節點內也放映跟同志相關的錄像作品。
節點在臺南營運的一年來,發覺臺南的藝術受眾並不多,也可能展覽的形式不能滿足觀眾的想像或習慣,於是未來希望會有快閃行動,不拘泥在靜態的展覽或被動式的觀賞,希望透過快與流動的方式跟觀眾互動,未來節點的規劃希望展覽能夠有更多流動的動能。
Jatiwangi Art Factory「Life is Festival」
Jatiwangi Art Factory(以下簡稱JaF)是一個在印尼的藝文單位,於2005年成立,關心社會議題與當代藝術,並且希望能夠將之融入當地生活,成立宗旨希望能讓所有人都可以接觸藝術、享受藝術,也讓藝術更為普及。JaF不只是藝術家社群,原先具有不同的專業背景的成員們,有些原本是藝術家,有些也在這個過程更了解藝術而成為藝術家。JaF體認到人生中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討論生計問題,像要如何賺錢、要怎麼培養下一代、要如何能夠過更好的生活等。不過他們認為生活即是喜悅及快樂,即使靠政府的引導及補助,雖然生計的問題可以減緩很多,卻會比較侷限。
大部份的人所嚮往的理想生活是快樂、無憂慮的,像是躺在海灘上曬太陽,有如度假般的生活,然而現實卻非如此。1901年開始,JaF的所在地成為印尼工業區,當時童工及弱勢族群充斥,小孩子們都還在唸國中已經開始工作。發展至今,這個區域蓋了很多機場、高速公路和新的工廠。即使隨著開發所帶來新穎的建設及童工和弱勢族群的問題也已有改善,但這卻產生新的問題,例如:家庭關係變得複雜、婚姻問題等。這些都使我們和理想生活產生了差距。而JaF希望能將藝術作為橋樑來連結人們心目中的願景及真實的日常生活。透過享受藝術展覽、表演的方式來縮短距離,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例如:如何推動教育?
在《投身正確的道路》這個計畫中,每個人的身份既是學生也是老師,是一個教學相長的團隊。
《抗爭變成節慶》這一系列的行動中,JaF希望成為改變的行動者,改變需要大家的支持,需要立足在改變的地位上。藝術是我們抗爭的方式。印尼政府只重視經濟,人們會為了表達自己的意見抗爭;但有時我們也聯合政府對抗,也會和軍隊一起抗爭。
有時候也向人民抗議,大家其實都有潛力發揮好或壞的作用。這系列活動中,抗爭不一定是針對政府,這些抗爭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成為那些做好準備的人的朋友。
JaF的另一個計畫《不分你我,一起行動》,這個計畫每個月都會有一千元的經費來教育當地人民。在這些計畫中,JaF不斷的透過不同的行動來促成改變,集結每個個人,透過彼此互相學習,用抗爭來表達意見或是投身教育,都希望能夠使得這些動能讓大家朝著理想生活前進,透過行動讓改變發生。
PARADISE AIR
何處是「天堂」? 松戶:過境之地
Paradise AIR為日本千葉縣松戶市的藝術進駐計畫,由「樂園」柏青哥(小鋼珠賭博)店委託營運。此計畫始於2013 年,計畫名稱「PARADISE AIR」由店名「樂園」的英文,取名為「PARADISE」,並加上「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縮寫「AIR」而來。今天與大家分享主要三個團隊特色,從松戶市的歷史談起,如何影響著組織營運及成立,至團隊經營、管理與組織背景,和所執行的計畫活動。
松戶市是移居的藝術都市
松戶市位於水戶街道的大城市,介於江戶時代、水戶時代之間的時代,每年都會有封建政治人士往來,許多旅人、商務人士、藝術家都會過境、暫居松戶市。因此,這裡建設許多旅館、餐廳等,許多藝術家旅居的過程中,因為沒有錢,會透過留下藝術品作為旅費交換。如今,Paradise AIR也透過讓駐村者以「一物一宿」的方式營運至今。
Paradise AIR今年成立第五週年,在12萬人口的松戶市,都會遇到每年15%的人口變遷,成立至今,隨著城市變化,我們不斷地思考心目中對「天堂」的想像是什麼?更鼓勵在地居民從日常生活中接觸藝術。然而,市政府也給予補助及支持,而Paradise AIR會選擇特殊的公共空間來規劃藝術活動,松戶市的展場不是自由的,團隊嘗試讓公共空間轉變為藝術創作空間,開創與當地社群的連結與互動。
松戶市也與東大結合社區,舉辦多項藝術活動,以及江戶川河邊舉辦公共活動等,松戶市可以說成為移居的藝術都市,讓人民有機會接觸藝術,理想上在城市中接觸藝術是Paradise AIR的核心關懷及目標,藉由許多輕鬆的活動使用公共空間,提升社會環境及城市生活品質。
團隊經營與計畫活動
Paradise AIR前身為日本愛情旅館空間,成立以來共有16個房間,為保留日本文化樣貌,維持原有旅館1980-1990年代內裝裝潢,早期隨著泡沫經濟的社會風氣下,也與當地不動產合作打造華麗的裝潢,房間內呈現不同風格及特色,例如:日式橋樑或公主風個等。至今接待超過300組藝術家,長期為藝術家提供空間給藝術家創作,這裡可以舉辦派對、音樂活動、錄音創作等。
我們的計畫方式,服務研究人員、藝術家、策展人,駐村期程為三個月,提供交通、住宿、藝術保障等經費與服務,與不同城市的人學習與互動,也透過讓國內外藝術家交流,而駐村費用收取則使用至組織營運。
Paradise AIR接受各種實驗性創作,在同一空間交流、交換藝術想法、玩得開心,我們創造一個空間,不論是駐村、參與者、居民等,在必要時期會相聚在一起,成員們共同管理,透過各自的專業服務與交流,在下一挑戰來臨時,吸取許多建議回饋。更期望串連城鎮、市民,日常生活的延伸,與美術館不同,更廣泛及密切的溝通,讓不同的藝術家一起合作,行政的經費使用於行政人員,我們不是獨立的空間,但是可以思考它的未來性。
我們的學習計畫在於分享各種知識,受當地政府及居民很大的支持,邀請不同的在地人來分享專業知識,不一定是專業也可能是日常生活專長,與日常生活關聯密切相關。也會安排符合許多人的興趣,不只給藝術家,也會提供居民等人來上這些課程。重要的是媒體曝光、設計課程,讓更多人了解多元的專業知識及整體性。
Paradise AIR下一步計畫持續在開發中,希望今天起給予大家思考什麼是天堂,什麼是樂園,而它又在哪裡?而你/妳認為理想的世界是什麼?我們相信很而多地方尚未開發,這將是一個很驚奇又有趣的討論。
「工作坊」
或者書店
你/妳認為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如何打破邊界彼此交流?
第一部份:核心價值
或者書店從自身經營空間的核心價值,及團隊的認知與合作模式經驗中,讓參與者一起思考如何為核心理念而努力,而對自己的目標又是什麼?或者書店位在新竹,這個區域多半是外來者、移居者的族群聚集,我們的核心價值、組織團隊的組成偏像「合」的概念,它是自由的、多元包容,又似「分」的概念。團隊合作下不斷思考如何對大眾的闡述書店的價值與意義、價值共享,又不失團隊及個人特質與發展,更鼓勵個人發展,自我夢想的實踐。我們也常重複回頭看組織的核心價值,例如:書店內容的內容傳遞等。因此,團隊的角色也擔任連結者、編輯者、內容發展等,當團隊遇到危機時,核心價值也會幫助解決問題。
首先,參與者提到關於核心價值的條件,如何從書店系統化的條件談起,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針對核心價值的濃縮等。文化政策的輔助、團隊之間的信任感、誰來幫助核心價值的延伸與傳承?需要思考資源優先順序的規劃。
然而參與者再提出組織成員組合與舉辦活動的實驗性,有時難定義組織的核心價值,加上人員的流動,展場空間經營困難及較難累積的組織文獻資料,好處是活動內容的不一樣。反之,流動性的事情也是累積的方式,如何梳理累積的型態,包含流動內容累積及傳播。我們思考可以藉由哪些系統工具、工作方法的設計可以使用?例如:分散管理、自主管理,提供一個平台讓大家上傳自己的想法、自我的訊息,也是組織內部溝通的頻道與方法。這討論甚至可以說是某種社會運動的延續性,核心價值的延續長期與公部門的溝通,以致影響政府與改變社會。
第一階段回到或者書店的案例,書店曾舉辦「海量閱讀」的讀書會,融入文化脈動與時事,可以傳遞重要的內容,成員每週開會,每週分享任何這週所接觸的文化事務,漏斗式的擷取可以分享的事務,訓練大家從海量的資訊,濃縮資訊的範圍與重要的價值,並書寫下來,用鋼筆紀錄,這方式持續半年,成員間也會相互模仿與學習。也與地方的廣播電台合作,大家準備好腳本到錄音室分享。如此的共寫、共享,藉由書寫各自有興趣的部份,凝聚、編輯的核心價值方式,長期的策略很重要。
總結:核心價值隨著人而流動,更要變動自我核心價值跟組織核心價值;面對團對合作,需包容個體的自由意識,保持彈性的核心價值思考,延續價值的持續性,如何擴大核心價值及目標。
第二部份:打破邊界
第二階段我們接續討論如何以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來打破邊界、規劃哪些方式或方法,達至跨領域的活動與交流,甚至是國際交流。
參與者提出創造性經驗是流動性的、如何這些經驗讓發生在場域內,改善人的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如何破除城鄉與族群界限與虛無的範圍,挖掘有趣的歷史脈絡。
以竹圍工作室為例,目前工作室長期做到跨領域的交流,但打破邊界後如何收回?維持自我的核心價值與組織營運。跨領域的方法?讓員工自由做自己想做的計畫。適當的企業合作或非盈利組織合作,決策的辛苦。另外,例如:藝術型國際交流活動,藝術家精神性的創新與實際執行的落差,需要人員的溝通與調整,後期透過平台整合資訊、資料蒐集。
參與者提及我們可以打破每個邊界的廣度,增加各點之間的深度,造成體系的網絡連結,不同的出發點、外界的交流。也談及意義經濟概念,我們可以利用每個人生命當中的5%,讓這個時間思考各種議題與意義。
而伊通公園的案例,這算是沒有組織的空間。用聊天推廣藝術,越走越年輕,卻趕不上年輕的藝術浪頭,尋找接下來的核心價值在哪裡?把理想與資源分開,30年後新的型態如何溝通與老一輩的討論。
總結:核心價值、打破邊界是一體兩面的關係,有哪些方法可以結合、連結它們?而打破邊界如何收斂成核價值的方法。這兩者的關係是牽動著、流動的、持續性的狀態。更重要是自我了解的重要性,如何破除自己的邊界跟融入別人的邊界,持續性的與其他人對話,也持續向別人學習。
節點
從成員的背景及為何參加此工作坊的原因,並說明台南的空間現況,試圖延伸討論。
第一階段
在第一階段的討論中,節點開宗明義的指出節點目前是沒有申請補助的藝文單位。首先討論大家對於自營空間有什麼想法。在場的參與者們有來自伊通公園、新樂園、TASA和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成員。節點提到過去曾經被問的幾個問題:一個是關於「空間重不重要」個人跟空間的差別?擁有空間可以做到哪些個人做不到的事情?另外則是是否會轉變成企業經營的模式?針對第企業經營,節點回覆:「由於目前台南的藝文活動即使免費也很少人參加,如果收費可能會讓參與意願更低。所以現階段還沒有打算企業經營。」
關於空間經營的方式,如果不轉型企業經營的模式要如何能夠自營?以及如果申請補助會有哪些問題產生。新樂園參與者提到過去也有拿補助,但拿補助就會需要符合公部門希望的方向。如果不拿補助,房租、人事成本就會有壓力。很難做公部門需要的東西之餘又做自己想做的事。且補助拿久了就會有依賴性,但每一年拿到補助的單位不一樣。
而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成員提到要滿足公部門的要求並不難,公部門需要的就是數字:多少人參與、投入多少資金等,以協助藝術家計畫為例,可要求藝術家達成一兩個目標,成為藝術家駐村的回饋。
伊通公園的成員則提到最初伊通公園抱著想做新的、有趣的藝術而開始,過程中成員們也始終認為這是一件開心的事情,並願意投入更多自己的資源進入這個空間,雖然並不是一個很有組織的方式經營,但過程另大家都很愉快。延續伊通公園的態度,第一階段的討論收尾在「輕巧、快速」也許可以是未來空間營運的方向。
第二階段
節點希望能夠朝著正面的態度,於是邀請參與者們分享經營空間有趣的事情。智哈克的創辦人分享他們在花蓮的空間營運經驗,對智哈客來說有趣的事情就是接觸到不同的藝術家,與學校合作,使機構作為牽線的角色。
鶯歌陶瓷博物館的成員所分享的有趣事情是藝術家呈現與民眾的互動等。也剛好因應希望參觀人數上升的政府要求。既可以符合博物館的希望民眾參與的方針,也能讓藝術家執行想做的計畫。
濕地的成員則提到濕地是一個實驗性質的空間,去年的《全棟派對》使得過去在濕地的空間有機會回到濕地交流,看到這些空間原比過去更成熟,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現在肺炎問題,在思考如何把展覽或論壇轉為線上。前陣子的舉辦交友活動,如果大家有交友不順的經驗都可以貼在濕地空間的展牆。疫情關係節點與香港的交流也遇到困境,目前也在想辦法讓這個交流能夠順利進行。
老家的成員則提到他們在苗栗致力推廣電影教育,接文化局的案子與影展,舉辦走讀活動。也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方式活化在地的藝文風氣。
這次的工作坊討論讓彼此認識,瞭解其他的空間經營所面臨的困境,並一起思考解決之道。總體來說,各個藝文空間即使有不同的經營理念,但同樣都有資金如何來的問題,究竟是否要申請政府的補助或是另找其他的資金來源都會影響到整個空間的未來方向,如何能夠保持創立的初衷,又能長久的經營是藝文空間們共同的課題。
Jatiwangi Art Factory
Factory藝2005年於⻄爪哇郊區磚瓦製作村落創立,致力於藉由藝文活動,在地深根,與社區合作,並招募世界各地創作、研究者,共同交流、融入當地生活,振興藝文傳統與環境,每年透過不同主題推動藝術計畫與活動,以連結社區居⺠與藝術工作者,2020年以「快樂」為年度主題的JaF,分享自身活動,並在小組討論中帶領參與者思考自身的快樂為何?並從而將這些帶來幸福的內涵帶入文化空間的經營與實踐裡。
Paradise AIR
PARADISE AIR始於2013 年,為日本千葉縣松戶市的藝術進駐計畫,由「樂園」柏青哥(小鋼珠賭博)店委託營運。計畫名稱「PARADISE AIR」由店名「樂園」的英文,取名「PARADISE」,並加上「藝術進駐(Artist-in-residence)」縮寫「AIR」而來。今天與大家分享主要三個團隊特色,從松戶市作為商旅及藝術家過境之地的歷史談起,如何影響著組織營運及成立,至團隊經營、管理與組織背景,和所執行的計畫活動。在第二天的活動中,則以肢體活動,帶領成員討論文化空間運作的團隊,如何彼此共感共同成長建立默契,以更健康的能集體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