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是台灣西海岸少有整年都有水的河,很漂亮的一條河,東北季風也會提供水源,雪山山脈的地下水也是供給淡水河源頭的水,蓋了雪山遂道,地下水其實有被破壞,隧道在開鑿時有大量的山脈地下水流出來,這蠻令人擔憂的,我們在做工程時都沒有想那麼遠,歷史紋理被破壞要補救不容易。
這是一本書上的淡水河空照圖,大漢溪和新店溪會合在板橋,變成淡水河的本流,流到關渡和基隆河會合形成淡水河。
這是很早以前,還沒有漁人碼頭時,這裡以前是一個荒涼的漁港,漁港已經蓋好了,可是魚資源已經枯竭,台灣海岸線每隔30公里有一個漁港,但沒有魚可捕, 只能在台灣海峽去交換魚。
這張淡水河口可以看到以前的漁人碼頭是這樣,漁人碼頭也是一個奇蹟,從歷史來看一下淡水港,這是歷史上所看到第一張把淡水標示出來的地圖,這邊寫淡水港,這邊寫基隆港,用西班牙文拼,念作淡水、雞籠,他們用閩南音拼地名,因為最早來北台灣的是閩南人。淡水河很早就被西班牙人發現,1626年西班牙占基隆,他們還沒到達淡水,過了一年才到淡水,荷蘭人為了想知道西班牙人在這做什麼,畫了一個情報圖,上面有紅毛城,這是最早把淡水河畫的很詳細的圖, 很可貴,有大漢溪、基隆河、紅毛城、溪邊的原住民部落都畫出來,整個淡水河最早開發的地方是淡水,有漢人開墾。
1720年代台北也是一個很大的湖泊,後來很多文人來這裡寫詩,很多官派到台灣來,把台灣很多美麗風景寫到詩裡,他們觀察淡水河的自然狀況。
基隆河截彎取直,結果就是淹水,不斷的蓋堤防,另外一個很嚴重是1958年蓋了石門水庫,把獅仔頭的隘口炸掉,1958年以後台北每夏天颱風都淹水,隘口當潮水要進來時有阻擋作用,河水可以順利排出,把隘口打開時,海水可以進到汐止,人為方式要改變淡水河道,其實從歷史經驗來看是不聰明的,1960年代台北就開始在做築堤運動,堤防蓋起來淡水河就是一條排水溝,整個台北河的高灘地,很多人去忽略那個地方,1960年代後台北變成一個鼓勵工業的城市,土城、三重很多工廠,汙水就排到淡水河,從一些攝影家記錄淡水河的照片上也都可以看到。
。
淡水河當作一個文化資產,陳澄波在1930年代在現在的淡水藝文中心畫了淡水一景,如果像這樣,淡水河的風景可以有多少的產值出來,可以激發多少人的創意,或產生情感的寄託,李澤藩、郭雪湖都曾經畫過淡水, 從這些畫面的記錄可以看到以前的淡水,人們在淡水河邊從事的活動,王昶雄的小說有一段文字寫到,他坐在今天真理大學山坡上,看到觀音山、淡水河,他心裡的感受,這種感受就是藝術家從故鄉景色中的啟發。
馬偕1872年來到淡水,他對台灣的影響很大,剛到淡水時他看到這麼漂亮的景色,就決定留在淡水傳教,所以我們可知道美麗的景色對人類是多麼重要
颱風下大雨後整個淡水河會變泥河原因是因為山坡地水土保持不好,泥沙土流到河裡,這個很諷刺的,淡水河在荷蘭人記載,他們有去丈量淡水河深度,他們搭的船是遠洋的大船,根據他們的丈量河邊是十幾公尺是河床,淡水的河口河道有20-30公尺,現在的河道最深船可以開進來大概10公尺,荷蘭人從淡水河口進來 可以看到淡水河的岩盤,可見那時候水是多麼乾淨的,淡水河在19世紀時大船還可以開進來,19世紀末大船就進不來了,台北盆地的發達是靠重茶葉,最重要的港口大稻埕會繁榮富有是因為種茶,但也因此水土保持不良,因為茶而造成台北河運的發達,但也因為山坡地的開發,所以淡水港漸漸淤積,大船只能停在河中間,以小船接大船,日本人在這時闢建基隆港,1920年代基隆港漸取代淡水港。
從歷史回顧淡水港沒落,像王昶雄寫的這篇文章提到,曾經是台灣文化發詳地 貿易港的淡水成為一個廢港,可見1940年代淡水港已經變成廢港,很難想像淡水港曾是台灣最大的國際商港,當它變成廢港時反而沒有商業氣習,淡水最漂亮的應該是1930-1940年代,那時淡水照片每個角度都非常漂亮,經濟繁榮與居住品質之間如何平衡是很大的問題,淡水產業把它變成一個文化觀光產業,其實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