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觸發改變的創藝連結 Creative Collaboration as Catalyst for Change

出版品分類: 
我們的出版品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竹圍工作室以一個藝術機構的角色,在這22年之間陪伴了不少藝術創作者,十年前轉型以藝術進駐的方式營運,與不同的專業策展人、藝術家、教育者和環境專家透過藝術實踐一同檢視社會議題,例如城市永續利用、環境保育和社區關懷。2015年時,竹圍工作室提出的主題為「社會翻轉(Social Change)」,圍繞在「分享、連結、共創」的概念,讓當年度的藝術家各自詮釋,而後為了進一步深化此主題,2016-2017年進駐主題為「觸發改變的創意連結」。鼓勵創藝者以「共創」的概念,激發改變社會的可能性與想像力。

我們相信所有事情不會只有一種答案,實踐想法也不會只有一種固定的模式,透過實驗,我們不斷的在找尋不同的可能性。這幾年下來,很奇妙的是我們發現透過「共創」,提供場域和機會讓不同的人參與,從對話間理解與交流不同的意見,產出的對話其實是很豐碩。所以,換句話來說,「共創」的定義,可以不限縮在傳統合作的定義上,像是團隊合作或是夥伴合作,而更是不同背景的人在進行另類的知識生產,重點不是著重在成果的呈現,而是過程中激發思想的翻轉,進而是行動力的產生。以藝術專業術語來說,這就是「參與式藝術 Participatory Art」的一種,以設計的術語來說,就是一種「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無非都是打破一言堂的論述,每個人都代表一個個體,皆可發聲。

獨立策展人吳虹霏在2015至2016年間,針對曾與竹圍工作室發生關係的十個案例,包括三明治工、余浩瑋、吳淑倫、吳達坤、吳瑪悧、張淳善、彭筱茵、湯皇珍、黃瑞茂、葉佩如,分別進行研究和訪談,說明創藝連結的過程與現況。創作者分享當初的駐村或展覽經驗,也梳理出他們目前的創作方向,探討藝術進駐以及參與合作是如何影響其創作生涯,並以自身經驗說明創作中所歷經的轉折與改變,甚至讓參與其中的人們也產生了有形與無形的改變。

追蹤創作者的改變以及參與者的行為改變都需要長時間的觀察,藝術進駐有別於成果導向的展覽或演出,進駐期間的過程是相對重要的,這是屬於創作的前端,到異地進駐後,文化衝擊絕對是不可避免的,吸收異地文化和自我認知重整,像鏡面般不斷反射與投射,釐清自身的改變,對於創作者和參與者本身都需要花一段時間,每個人的需要的時間不太一樣,有時一下就開花結果,有時心中的那顆種子也許才剛發芽就停止生長了也說不一定。改變是值得等待的, 那代表的是種機會。


本書以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Derivatives 4.0 International授權條款授權。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