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進駐

周建邦

周建邦

駐村日期:2017/04/29 - 2017/05/14
視覺藝術
台灣

周建邦在獲得法律學位後,從事法律、政治、電信及音樂版權等工作,處理人與人的溝通問題,在此同時,他開始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展開自己的創作脈絡。在結束這些工作後,周建邦將對創作的喜好,轉化為具體的藝術實踐,成為一名專職藝術家,利用繪畫作為媒介,探討現代社會的人際疏離現象,盼望人們因為藝術重新相互連結。

2014年,周建邦參加竹圍工作室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經徵選成為越南San Art藝術平台實驗室的駐村藝術家,於2014年7月前往越南駐村。  

我在西貢天氣晴:https://www.facebook.com/pang.in.saigon.2014/?__tn__=%2Cd%2CP-R&eid=ARC8Wc1wAd91IHogBV7wRoZH2z7XcGUZI9G5ajHXh9wILlwhTg57LBoLqY6shV5Qn5k6CLvBcCgQYfB3

2015年以「藝術巴士」獲選為「Booboo筆記本–竹圍工作室願景交換計劃」的種子計劃,目前正與竹圍工作室配合,推動「藝術巴士」計劃順利執行。

2014

駐村時間:2014/7/01 - 2014/07/31

 

合作單位

2014:竹圍工作室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畫,與越南San Art藝術平台實驗室

2016:社藝流:竹圍大小ㄕˋ

2017:本末工作室 Nature More
台東曙光藝術村 Taitung Dawn Artist Village
台東月光小棧 · 女妖在說畫藝廊 Taitung Moonlight Inn, The Other Woman Gallery

駐村作品

2016《藝術巴士》@「社˙藝˙流」

2014年,竹圍工作室遴選我前往越南 San Art 駐村,在那一個半月的期間內我深深感受到「亞洲都不了解亞洲」的現象。對於我們的鄰居,東南亞國協的諸國,我們的偏見跟誤解是那麼的普遍。這令我不禁想到,如果亞洲都無法相互了解,建立共同的藝術語彙,那我們要如何挺直腰桿,尊嚴的去面對歐美國家主導的當代藝術世界呢?於是,我興起了要一里一里,實際走訪東南亞各國的藝術空間及大街小巷,用自己的五感去探索這塊半島的模樣。

在這個念頭興起後,我更驚覺到,對於台灣本土的藝術空間,我的理解不僅不足,藝術空間彼此間的連結也是相當薄弱,如果在自己都未充分了解台灣的土地、人民以及當代藝術之前,我並沒有資格說出「亞洲都不了解亞洲」這樣的話語。

於是,我決定開著一台藝術巴士,展開一齣專屬台灣的公路電影一般的旅程,同時將這輛巴士轉換成一個動態藝術空間,用實際的駕駛、停靠、上下車、創作、展出等動作,扎扎實實地連結、理解台灣的土地、人民以及當代藝術。在能量累積足夠後,再從台灣出發,跨海抵達越南,繼續一里一里的沿著公路行駛,連結、理解亞洲的土地、人民以及當代藝術。

藝術巴士計畫將分為兩階段進行:

階段一:連結台灣土地、人民及藝術空間
預計於淡水竹圍工作室發車,將在竹圍接一至三名藝術家上車,藝術家在巴士上交流欲隨車進行的藝術計畫,並視計畫內容及進度,在車輛停靠時進行展演、工作坊、蒐集素材或製作作品的行為。當車輛南行至新竹,會以江山藝改所為必要停靠站,部分藝術家下車,若干藝術家上車,並繼續南行。讓藝術家、藝術空間與台灣土地、人民的交流,得以透過藝術巴士的實際移動,產生互動連結。

階段二:連結亞洲土地、人民及藝術空間
預計於越南胡志明市 San Art 發車,並接一至三名越南籍藝術家上車,預計將穿越國境抵達柬埔寨 Sa Sa Art Project,部分越籍藝術家下車,柬埔寨籍藝術家上車,並繼續往北穿越國境,依序抵達寮國、泰國、緬甸及印度。

旅行期間,隨車藝術家在巴士上交流欲隨車進行的藝術計畫,並視計畫內容及進度,在車輛停靠時進行展演、工作坊、蒐集素材或製作作品的行為,進而讓藝術家、藝術巴士、接連土地、人民、藝術空間間的交流,得以透過藝術巴士的實際移動,產生互動連結。


2017《移動中的相互凝視-周建邦巡迴個展

周建邦在2016年獲得Sa Sa Art Projects邀請,於同年8~9月赴柬埔寨金邊市駐村創作,並於白色大樓(White Building)內短暫居住。

白色大樓是高棉新建築(Khmer New Architecture)的代表建築之一,最初提供教師住宿的平價住宅,在紅色高棉時期暫時棄置使用。而後又因應國家表演藝術中心的演出人力需求招集表演藝術家入住,但現因為缺乏維修經費,目前已成為金邊著名的貧民區之一,外界亦經常以各種負面標籤來看待白色大樓。然而入住一陣子後,周建邦發現事實並非如此,除社區凝聚力很強,經常性舉辦社區活動外,居民通常有10~20年的居住歷史,累積相當豐富的生活經歷,而且彼此相當熟悉,也對外來的新居民相當友善,充滿人情味。

在周建邦的眼中,白色大樓宛如一座故事之屋,到處都是值得探索的人事物,如果能將將這些故事加以整理,重新創作,透過藝術的形式讓其他人認識真正的白色大樓,除了可以改變白色大樓的外在形象,也能夠將這棟建築的記憶保存下來,也因此有了與社區共同創作的著色本計畫。

回到台灣後,周建邦希望分享本次駐村經驗,從台北到台東巡迴展演,透過一地到一地的移動,串起多方的互動連結,彼此相互凝視、嘗試理解。對於周建邦而言,「創作」並非完成品,而是一個持續進行中的動作與過程,在每一次與人群共創的成果中看見新的發展方向與回應當地居民的生命記憶、歷史脈絡,甚至是社會問題的可能性。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