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澤
魏澤的創作來自對歷史脈絡如何影響當代世界的著迷。她選擇圖像作為工具發展對特定歷史及社會事件的概念,並嘗試回答對世界現況提出的疑問。每個創作計畫由複數作品組成,混用不同領域媒材以呈現中心觀點。各計畫觀點都與「領土─疆界」概念相輔相成,如全球化,人類遷移,流亡,離散和差異性。創作主題多從生命經驗發掘,並與居住地相關。例如2014年創作以流亡故事做為背景的錄像作品 IlhaFromosa ﹔始於2013年,以法國馬賽外籍軍人公墓為主題的影像作品馬札格無名氏﹔以及與馬賽歷史博物館合作並於該館展出,以二十世紀初國際殖民地展覽明信片和法屬馬丁尼克島詩人 AiméCésaire 著作為主題的創作計畫 Négrailles 黑鬼等。
2013年下旬獲馬賽高等美院歐盟獎學金及學院獎學金,前往土耳其 Anadolu 大學視覺設計部門進行為期五個月的交流。受此交流期間所獲經驗,以及2014下旬﹑2016年初兩度前往土耳其東部省份長途旅行的見聞啟發,目前正以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故都 Ani 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的檔案研究和影像創作計畫。2016年中下旬將前往越南 Sàn Art Studio 駐村兩個月,完成創作計畫春香列傳-越南女性知識份子群像。此計畫也是2015年竹圍工作室 Booboo 筆記本-願景交換計畫獲選提案。藉考察十八世紀越南女詩人胡春香的喃字詩作,結合檔案影像,文史資料以及藝術家在當地拍攝的影像,嘗試發掘越南女性在台灣社會主流論述中缺席的面向。
合作單位
Sàn Art Studio:http://san-art.org/
駐村作品
2016《春香列傳-越南女性知識份子群像拍攝計畫》@「社˙藝˙流」
由自己在法國生活的經驗,深深體會到主流媒體對特定族群藉由論述塑造的偏見,如何影響收受資訊者對此「他者」族群的看法。我在法國社會屬於外來的他者,西方社會對「亞洲女性」的偏見和輕視在日常生活中如影隨形。即使擁有高學歷也受過良好的教育,我的東方人臉孔,黃皮膚,女性特徵總在許多方面與媒體給予的負面形象連結在一起。有時感受自己生活在無形的牢籠中,創作者崇尚自由的心境更想擺脫這加諸在身上的桎梏。
此一生活經驗讓我開始以同理的觀點,思考在台灣被稱為「新住民」的族群如何面對加諸在其身上的「他者」眼光。台灣社會對於來自東南亞的配偶或勞工仍有一定的偏見和誤解。即使來自同一國家,每個移工或配偶都有獨特的家庭背景和個人歷史,其中更不乏受過教育者,懷抱到異鄉打拼的勇氣,對未來同樣有著夢想抱負。然而台灣社會的主流論社會述和研究,仍偏向以問題化,他者化這些移工和配偶進行,使一論述背景不自覺地以一種自認優越眼光去審視這個擁有諸多差異的族群。主流論述所揭示的種種問題,例如貧富差距,文化差異,階級等問題確實存在,但除了這些觀點之外,一定還存在這不同的敘事可能性。因此,我試著從不同的觀點去探討,嘗試在這個創作計畫中擺脫主流論述加諸於外來移工和配偶的枷鎖,以另一種眼光去撰寫「不單一故事」。
選擇以越南女性作為主題,一方面是因為越南新娘在台灣總與人口販賣的潛在負面形象畫上等號。這些嫁來台灣的越南配偶不乏受過教育,或相當有能力才幹者,過去台灣社會經常以偏概全,將越南配偶與貧窮,沒受過教育,為了錢才嫁來台灣一概劃上等號,這是以優越的眼光貶低他者的看法。一般人或許想像不到,此一對「他者」的羞辱,嫁到國外的台灣女性也從來沒少受過。選擇越南女性作為主題,一方面也因為在法國同樣有著大量的越南移民及其後裔,且歷史更為悠久。雖然歷史因素和風土民情不盡相同,但觀察越南移民在法國社會的融入情況,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政府和社會的因應之道,都可以為台灣提供借鏡。法國殖民時期對越南社會的建設和影響,以及身為亞洲人在法國的生活經驗,也能幫助我在前往越南拍攝時,對現代化過程造成的社會現象有更深一層的體悟。將「他者」悅納到「我」之中,不該是單向吞併和同化的過程,而應是經由不斷地溝通和交流,達到彼此了解且能設身處地互為對方設想的境界。探索越南女性知識份子的生活和創作,觀察女性在越南社會中的形象和地位,或許能在過程中發掘出目前主流論述缺乏的新觀點。
時間:2016.05.14-2016.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