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類型限制
外國藝術家駐在台灣:駐在新北竹圍工作室––紐西蘭Andrea Selwood
紐西蘭藝術家Andrea Selwood曾造訪印尼、峇里島等國家,但此次為期6週的台灣行是她首度在亞洲long stay進行藝術創作。與故鄉有著相似環境元素的竹圍讓她備感親切,她也很期待自己將會與社區的孩子們共同做出什麼作品呢?
藝術進駐
竹圍工作室也透過研討會、工作坊等活動的舉辦,活絡國內外資訊與資源的交流,相互培力並建構紮實的機構對機構交流管道。竹圍工作室同時是Intra Asia Network亞洲藝動網絡的發起人 (2006),對內,促進亞洲區域內藝術機構的串連與合作,對外,奠定竹圍對亞洲地區動態的發言 地位。竹圍工作室分享多年累積的國際人脈與網絡,鼓勵國內藝術村加入國際網絡,率團參加年會,例如美國藝術村聯盟Alliance of Artists Communities、Res Artis國際藝術村聯盟與 Trans Cultural Exchange國際藝術村交流組織。此外,竹圍工作室在2013年協助文化部建立「藝術進駐網」,以雙語資訊,將台灣的藝術村和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2013~2015)。
竹圍工作室///i want more我想要更多的
五月下旬,在竹圍工作室所舉辦的小型特展──「///I Want More 我想要更多的」── 是由臺北藝術大學的國際學生所策展的;這些學生多來自於拉丁美洲及太平洋國家,生長背景也多是80-90年代的中產階級;就如同在台灣的七、八年級生般,從小在全球化下,文化強烈輸出中滋養成長,各類的商品符號早已成為身分識別的象徵......
昨日香港,今日竹圍––專訪竹圍工作室主持人蕭麗虹老師
有句話說:「別人的老婆比較美。」也許在台灣人的眼中,可能台灣出品的東西不夠好,但看在香港出生的策展人蕭麗虹眼裡,可不是這麼回事。
HSIAO Sweet 蕭淑憶
自由藝術工作者 | 台灣 藝術家蕭淑憶的駐村計畫,從「你只給我一杯茶的時間」變更為「樹梅坑溪底叨位(A river is not a river)」,起因於駐村前2天,參與工作室所舉辦的「與河共舞」的國際研討會,和來自香港、日本、英國的學者專家彼此交流後,引發對環境與河川互動關係的研究興趣。因此,其希望藉由攝影機的主觀鏡頭,讓觀眾自己去感受一個小時位於竹圍地區的樹梅坑溪究竟是什麼,目的在於希望大家能夠感受我們所存在的環境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尤其是忙碌的竹圍捷運站旁的這塊土地所承載的各式各樣的生命。 這個作品是將攝影機架在肩上腳架上,以一個小時不剪接的方式,讓觀眾自己去感受樹梅坑溪從上游到下游的這個過程。在這藝術家的的角色是非常清楚的讓看的人知道這是透過攝影機;創作需要空想的時間、醞釀的節奏。這是因為在影像處理上,必須要能夠掌握時間的變化、光影和環境的改變,即使只是些微的轉變。這是一場移動在攝影機之下的主觀 鏡頭運動,希望藉有這次的駐村計畫,帶領大家體驗樹梅坑溪周遭的人文生態樣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