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藝術與社群交流計劃 | 深度講堂:以水連結破碎土地「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蕭麗虹、吳瑪悧)
免費入場,請先報名。
講座資訊
日期:2014.7.27
時間:下午3:00
地點:連勝街no.47藝文空間
*免費入場,請先報名
講座內容
以水連結破碎土地「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一、「樹梅坑溪」計劃與竹圍工作室的在地行動(講者︰蕭麗虹)
二、從「樹梅坑溪」計劃看藝術的社會實踐(講者︰吳瑪悧)
《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由台灣竹圍工作室與藝術策展人吳瑪悧合作,行動中提出「以水連結破碎的土地」之想像視野,藉生命不可或缺的「水」這個元素,以及水能跨越邊界、連結彼此的性質,召喚民眾關注我們生活的土地,以及都市無邊無際擴張發展的問題,從而邀請一起想像建構具生態觀的都市村落的可能。」(「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年度大獎」速寫)
受到文化行動及新類型公共藝術的啟發,《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秉持透過藝術形塑公共/公眾的概念,以環境為課題,透過跨領域的合作實驗,探討地方因為不當發展而逐漸失去特色,環境及生活品質逐漸下降時,如何透過藝術學習和行動實踐,轉換思考,一起重新勾勒一個理想的生活系統/藍圖。
是次深度講堂將邀請到竹圍工作室總監蕭麗虹,策展人吳瑪悧來澳主持分享講座。
講者簡介
蕭麗虹─竹圍工作室總監/創辦人
吳瑪俐─策展人、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所長
竹圍工作室─竹圍工作室致力於推動藝文環境的發展。對內,提供創意工作者實驗的空間與發表舞台;對外,透過研究與國內外網絡的連結,推動藝術與公民社會的對話,建構藝術為社會發展核心的價值。
關於「壤:藝術與社群交流計劃」
「深耕細鋤,厚加糞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論衡•率性》
關於「藝術」、「在」、「社區」我們想知道更多。
如果澳門夠小,「藝術」在「社區」是否意味著在文化中心、博物館以外發生的藝術活動?
如果澳門真的夠小,「社區/社群」到底在哪裡?它們之間如何相互接壤?
到底是將藝術放「在」社區,還是它早已「壤在」社區/社群當中,如何體現?誰在體驗?怎樣持續?
如果「藝術」在「社區」沒有一種答案,接下來就只是活動結案報告嗎?
澳門、台灣、香港三地策劃者、創作者、參與者一起分享實踐、實踐分享。
澳門︰「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足跡
台灣︰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香港︰陳浩倫《稻米是如何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