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樹梅坑溪畔,優養化、垃圾與雜草讓溪流不再美麗,甚至還有動物糞便漂流在河道上。(李曉雯攝)
文/李曉雯
眼看著樹梅坑溪流域的樹結著梅子,即將邁入樹梅季的時候,記者卻發現樹梅坑溪的狀況不盡理想,甚至可以說「非常糟」。優養化與紅蟲的繁殖,讓河道又紅又綠,蔓生的雜草蓋過大部份的河道,其中還有動物糞便伴隨著臭味,在河道上成為搶眼的障礙物。這一切不禁讓人想問:「這是示範溪流該有的樣貌嗎?」
紅蟲繁殖的情形令人擔憂。(李曉雯攝)
從關渡新洋房旁邊的小徑進入,沿著樹梅坑溪步道而行,左邊是菜園、右邊
是樹梅坑溪,一直走到妙覺寺再下山回家,這是一趟令人心曠神怡的社區小旅行。然而,最近的樹梅坑溪野草叢生,青苔、垃圾、黑水、石塊形成一種奇特的「地景藝術」。
不明白色泡沫與隨處可見的垃圾。(李曉雯攝)
原本就不寬的河道,水底長出的野草佔據了一半以上,溪水無處走,只能沿著草叢裡的空隙漫流,加上水量不大,從上游排放下來的汙水,無法迅速的隨著水流排出,在區段式的攔水壩上集結成塊,許多垃圾也被卡在石堆或是水道中,載浮載沉。
附近居民表示,這條溪在前幾年定期會有人來清理,101年,水利局也重新鋪設河道,新作了區段式的攔水壩,在河道中置入許多從上游來的石頭。然而,設計不良,加上水量不夠、水質不佳的結果,河底自然產生了新的地景樣貌,也有居民戲稱「樹梅坑溪有三寶:青苔、黑水、垃圾草」。
優養化的面積有增無減。(李曉雯攝)
新北市政府在2011年六月簽署了《淡水河永續宣言》,把樹梅坑溪作為2030大河願景的示範整治溪流,接連在2012、2013年陸續完成河道修護的工程,希望讓這條溪流恢復活力,成為竹圍地區的生活命脈。然而,一再的不當整治、人工加持,讓這條原本很有魅力的小溪,變成人人嫌的大水溝,難道這就是新北政府所承諾我們的「大河願景」?
樹梅坑溪這個「幹」字已有多年喔!一再的整治,就是缺了「在地人文」的元素。(文字節錄於「樹梅坑溪之細水長流」臉書社團。欲加入社團者,請洽竹圍工作室。)。(李曉雯攝)
汙染、綠藻、石塊、垃圾,徑也成了樹梅坑溪的特殊風景。(李曉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