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竹圍工作室 X 新樂園 2013 小客廳-講座「誰 照顧藝術家」活動札記

Tag: 
小客廳
新樂園
誰 照顧藝術家
藝術家交流講座
藝術領域分類: 
無類型限制

竹圍X新樂園 2013小客廳
竹圍工作室與新樂園藝術空間,共同邀請台北各駐村藝術單位之國內外藝術家,藉由實際經驗及案例分享,從國際社會/生態/資源現況,回看台灣此刻的藝術支援環境。

【第一場】誰 照顧藝術家
8/17(六) 14:30新樂園藝術空間

瑞典的社會福利制度,在新生兒七歲前,父母有共同育嬰假480天,其中450天可以領80%薪資。這讓已婚育子的女性創作者可以舉家出國駐村,沒有經濟擔憂。那麼其他國家呢? 如果沒有國家政策的先天優勢,女性藝術家們如何找到兼顧家庭與創作的生存之道?

主持人:林文藻 (新樂園)
參與講者:Christin Wahlstrom(瑞典Hallands Konstmuseum) 、Lena Bui(越南San Art)  、Shweta.Bhattad(印度KOHJ) 、Gintani Nur Apresia Swastika(印尼Cemeti Art House)、吳佩珊(台灣纖維藝術家)、李依樺(新樂園)、張菀玲(新樂園)

這一次的講座在雨中開場,五位藝術家齊聚現場,目前在關美館駐村的韓國、日本藝術家也到現場聆聽。風雨漸小,與會的朋友也漸漸變多,更有許多策展人、藝術家藏身其中,聽到認同處不禁默默點起了頭。

五位藝術家首先簡述自己的背景與工作狀況,除了Gintani還是學生外,另外四位藝術家都有兼職或全職的工作,在工作與創作的時間平衡,就會是藝術家選擇工作的重點。有時候,工作可能佔據了大部分時間,那一段時間可能是離「藝術家」身分最遠的時候;如果工作正好跟藝術相關,可以藉由工作得到交流與學習的機會,對創作更有幫助。

至於身為女性藝術家的難處,最大的莫過於家庭與藝術家生涯之間的掙扎。在亞洲傳統觀念裡,比較希望女性在家裡擔任守護的角色,因此藝術家的開闊、冒險就與這樣的身分產生衝突,李依樺就說,自己在工作、家庭與創作之間曾經有困擾,像是自己在台北工作,卻是住在新竹,工作期間就要通勤上、下班,光是這段就花掉不少時間。Christin則說有一位能支持自己創作的另一半很重要,像他的丈夫就是對藝術家很熟悉的人,自然會非常理解藝術家的生活與創作需要。

另一個困難點,就是國家對於藝術家的補助不多,很多時候都要經過非常繁雜的申請過程。Lena就說越南對於當代藝術的認識還在最初階段,也因為是共產國家,對藝術家的審查還算嚴格,有時候真正展出的作品,跟當初申請的也許完全不一樣。李依樺提到補助申請時的規定,讓他需要轉個彎才能順利申請;張菀玲也認為補助申請困難,常常都是自籌經費。

Gintani身處的印尼也讓女性藝術家的創作受到很大的侷限,在普遍的社會觀感之下,女性所能發言或關注的議題本來就有限,如果再用藝術表現的方式,常常也不被大眾所接受。在這部分,Christin就顯得比較好,除了瑞典的社會福利制度,每年也都會有給予藝術家的補助,雖然他也說,這筆補助也是逐年減少,常常是僧多粥少的狀態。

藝術家們怎麼看待自己在社會上的位置?在與別人接觸的時候,會怎麼跟別人說明自己的身分呢?李依樺曾經在紐約念書、工作,他說紐約人都說自己是藝術家,藝術概念在當地比較普遍,因此更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藝術家」。張菀玲說,因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扮演教師的角色,因此很少跟人說「我是藝術家」,連家人也不太清楚自己曾經做過的創作與展覽。

Lena說,越南話其實沒有「藝術家(Artist)」的意思,比較接近的只有「畫家」,因此在越南大多認為藝術家就是畫家,如果他跟別人說他是藝術家,或許就會被認為是繪畫,而不會聯想到攝影或其他當代藝術。

蕭老師說,很多問題不僅僅是女性藝術家的問題,更多是男、女性藝術家都會遇到的問題,像是工作與創作的平衡、藝術家與家庭生活的衝突,藝術家在社會上的觀感與自處模式等,或者有些已經是人生必經的課題,只是在藝術家而言,問題又會被放得比較大。藉由這次的對談,或許讓每個人都可以在心中留下一個小經驗,留待往後還有更多要面對的問題。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