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後的研究實驗室:揚.凡.艾克學院 Jan van Eyck Academie

 竹圍創藝創辦人︱蕭麗虹口述,朱安如整理

 荷蘭政府向以支持藝文工作者聞名,每年撥大筆預算補助藝文機關團體;近年出現另一種聲音,政府要求藝文機關團體要在期限內(五~六年間),轉型為自負盈虧的營運模式。面對龐大的壓力,揚.凡.艾克學院(Jan van Eyck Academie)開始思考對策,但仍堅持它身為「研究實驗室」的定位原則。(圖片來源:art & education

 Jan van Eyck Academie明文規定,該學院只提供碩士以上(或具同等學歷)的專業視覺藝術家申請,作為實踐概念,也印證純藝術論述的戰鬥空間──說「戰鬥」並不為過,整個學院的研究員與學員比例接近一比一,不時邀請國外專家學者進駐,共同參與研討。由於研究氣氛濃厚、硬體設備完善(還附設圖書館),對創作和評論的態度同樣嚴謹,確是有志踏向國際藝壇的藝術家,接受磨練與考驗的好地方。

 「學程」每年1月「開學」,到12月告一段落,為期長達一到兩年。期間規定藝術家每月至少駐居兩週,一年必須發表2個成果展演與14篇藝術論述。成果展演以半成品或圖片、文字對觀眾說明,也會邀請學院內外的藝評、專家、國際策展人參與,並且給予建議。為了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國際藝術工作者,能夠獲得更完整的交流與討論,教學、論壇使用英語為主,輔以荷語進行。(圖片來源:Trans Artists

 龍應台曾提到,台灣藝術家都是視野向內的「島民」。當我們看見崔廣宇等藝術家,在經歷國際藝術村洗禮之後,創作有了成長,面對創作有了新的姿態,甚至會主動提出:「我的行動就是我的創作;我的創作是改變社會的有機體。」更讓人確信,藝術家打開視野的重要性。

 Jan van Eyck Academie長期與許多在地畫廊合作,也與其他國際藝術村密切交流,形同一扇通往國際藝壇的窗口。由於學院自身正面臨轉型階段,申請者通過初選後,可能需要自費前往荷蘭參加面試。然而,對於台灣的藝術家來說,只要通過面試,相信不難申請到文建會等其他政府部會的官方補助,建議台灣藝術家把握機會,勇敢提出申請。

申請小撇步

 申請者不論國籍,Jan van Eyck Academie看重相關領域的工作經驗,以及研究計畫內容(尤重藝術創作的論述)。適合堅持文化創意、期待發展、深耕個人論述面向的藝術創作者前往,待一到兩年。台灣創作者或可規劃以荷蘭為據點,充分吸收歐洲文化滋養。學院每年補助50萬台幣當作津貼(展覽工作費另計),提供個人工作室,但無住宿(可協助尋找)。由於Jan van Eyck Academie期待看見創作者和大環境的共鳴,以及論述創作的思維方式,市場獲利高的藝術家不見得較具優勢。

敬告:版權所有,轉載敬請註明出處。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