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竹圍工作室20週年手冊與創辦人序

最新消息分類: 
竹圍工作室二十週年

這本手冊以創辦人蕭麗虹的〈序:一路走來二十年〉作為開場,並有姚孟吟、王佩瑄與楊雅翔的文章,輔以「竹圍工作室發展年表」和合作單位列表,協助你在展場理解更多竹圍工作室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序:一路走來二十年

竹圍工作室創辦人
蕭麗虹

很多人都問我這個嫁來台灣做傳統媳婦的香港女生,為什麼會開創竹圍工作室?更多人問我,工作室所做的似乎不像一般藝術家該做的事應該是政府該做的事。而我為什麼要插手?

坦白說,這條路非常不好走,我心中也時常存疑,甚至好幾次想要放棄。我年輕的時候研究國家經濟發展的異同,來到台灣後,發現台灣是個獨特且自由自在的小島,蘊含中國文化的厚度,與香港、新加坡有別,特別有感觸。40年前,台灣在文化和經濟生產不斷達到高峰,我也從收藏者的身分轉為創作者,當年的精英藝術家陪伴我長大,他們鼓勵我開創右腦,也啟發了我的潛能。在交往過程中,我才了解台灣的文化環境不穩定,藝術工作者缺乏資源,他們的潛能無法得到適當的發展。

20年前,我與幾位現代陶藝朋友把先生家族擁有的閒置雞竂整理出來,做為共同創作的基地,慢慢地發展出有機的藝術聚落。陳正勳是當年的「總務組組長」,管理工作室的大小事,而范姜明道順理成章地成為「館長」,協助統籌外部藝術家的展覽。我深深感謝當年共同開創打拼的夥伴們。

當時工作室的單純概念是:美術館、博物館或畫廊不能接受的,我們就給予最大的機會,這讓工作室成為藝術界的後花園!雖然沒有資源、沒有服務人力, 卻有無限的可能和開創性!同時,為了回應我們自己對台灣藝術環境的各種提問,我們也進行了大量的國際考察,回來與政府及台灣藝文界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不過,當年的工作室有一半的基地被非法廟宇所侵佔,導致有好些年我都不敢踏進工作室。後來在中央和地方的協助下,2005年合手出力,幫我解決了這個問題。2006年再次出發,把黃海鳴在華山所推動「藝術工廠」的概念,實現在竹圍工作室這800坪的土地上。

說實話,我們不能等政府行動。相反的,應該是以民間的力量把前瞻性的實驗計畫做出來,有了初步成果才能說服政府推行下去。看到閒置空間再利用、藝術介入空間、藝術村營運與人才培育、體驗式教育等概念,陸續在這20年中發展成政策並落實,我心裡著實高興,政府應該扮演「培養土壤」的角色,讓台灣的優秀人才有效利用資源,發展出更大的創作能量。

從經濟規模來看,一個小小的工作室可真是微型產業!但是它的可塑性高, 變動性快,也是最好的連結分享點。透過竹圍工作室,我們把國際的經驗帶進台灣,也在台灣的社群中生產創作,「在地行動·國際連結」是我們最好的寫照。

感謝這一路支持我的藝術家、朋友、家人和工作團隊,聽著我的碎念,跟著我的腳步,一直往更高的領域和更難的挑戰前進。我的年紀大了,寄望年輕人用新時代的做法,邁向下一個20年。上個月開始,竹圍工作室成立跨領域、跨專業的董事會,來監督並協助我們面向未來,希望大家多加利用工作室這些年來所累 積的無形和有形資源,在這裡形成「分享」的氣氛,彼此「連結」為跨界平台, 做為「共創」的開始。

明天總會更好!不是嗎?

相關專案: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