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想要發表回應,請先登入。
作者:劉美妤
樂生院民說,消毒池就是樂生與人間的分界。消毒池有如希臘神話中的冥河般,一旦跨過去,就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世界,當年的漢生病患們跨了過去,從此被隔離在社會之外,以院為家。正因「消毒」這兩字對漢生病患如此沉重,獲得今年度台北美術獎優選的年輕藝術家陳潔晧一被告知他的裝置作品「樂生我家」中從樂生帶進北美館的木製品需經消毒後,錯愕地在走出北美館大門時掉下眼淚。北美館方人員強調消毒是有機物進入館內的標準作業程序,然而其中是否有標準不一、說法模糊之處,卻仍需觀察。
自2008年開始參與樂生保留運動,且身為漢生病患家屬的陳潔晧以「樂生我家」裝置作品獲台北美術獎優選。今年台北美術獎改制,自550件參賽作品中,分兩階段評審出六件優選作品,各得獎金12萬元,而今年55萬元的首獎則從缺。首獎獎金提高外,展覽格局也加大至13公尺x13公尺,等於六名優選的藝術家都能擁有一個小型個展的空間。相對於過去台北美術獎由參賽者獨力佈展的慣例,今年較大規格的情形下,北美館提供十萬元佈展經費及木作協助。陳潔晧指出,十萬元佈展經費並不在明訂規則裡,而是經詢問才得知,其他參賽者之中也有人到最後才知情。承辦這個競賽展的北美館展覽組研究員蕭淑文表示,那並非改制後的規則,「那是因為我做的!我希望給藝術家最好的support。」也因此她對陳潔晧在開幕記者會上向媒體反映北美館要求樂生物品消毒一事相當不滿,「如果美術館真的這麼官僚,他可以擺那些東西在那邊嗎?而且所有這樣的執行,我們會協助嗎?你認為那些東西是他做出來的嗎?是我們協助出來的。」而陳潔晧則表示,此次比賽簡章有寫「參賽者須於指定時間內協同卸佈展,本館將提供相關協助」,他認為如果這是公開且公正的比賽,比賽簡章應該明確說明美術館和比賽者的相關義務與責任,而非任何幫助都是對藝術家的恩典。
消毒事件爭議始末
陳潔晧於第一次會議上告知館方,他的裝置作品因重現樂生院生活場景,必須用到院民的物品和歷史文物,其中有從去年遭台北縣政府拆毀的貞德舍取出的木樑。承辦人蕭淑文認為陳潔晧的意思是這些木樑「有臭蟲有跳蚤」,但陳潔晧後來表示當時情況是:「蕭小姐問到樂生的近況,所以我告訴她樂生的近況危機,以及暑假期間有狗進入平安舍,給平安舍帶來跳蚤,我們也進去除跳蚤,所以被跳蚤咬。但我有告訴她,我們不是使用平安舍裡面的物品,所以不用擔心。」第二次會議時,蕭淑文便告知他,這些木頭需要煙燻消毒,並由館方人員甘霈發信告訴陳潔晧,「關於煙燻的廠商,這裡提供你一家:日通建材批發,在三重,這部份的運輸本館可以負擔,但煙燻費用必須要請你們自行消化了。」陳潔晧打電話詢問該廠商三次,對方皆表示僅為自己公司提供的木材進行煙燻,不便為既有的木製品煙燻消毒,因為他們運用的煙燻方法會使木材炭化,可能會傷害到家具,即使對方願意付錢他們也不願意做。然而蕭淑文告訴我:「我們上次蔡國強的展品就是找那一家消毒的。」我後來打電話到該廠商確認,對方明確告訴我:「如果是跟我們買的木材我們可以做,你自己那邊本來有的,我們不做。」
陳潔晧認為蕭淑文的態度令他十分心寒,也是他為何開始感覺館方有「審查」意味。「第二次會議時蕭淑文說:『(樂生物品)污染到高更的東西怎麼辦?我們賠不起。污染到典藏庫的東西怎麼辦?我們負不起這個責任。』後來還說『你樂生的東西我一件都不會給你進來,除非煙燻消毒,否則就擋在門口』!」陳潔晧說。他因而備受挫折,「歧視」對他而言以往僅是概念,現在忽然意識到當歧視切身發生時有多麼痛苦。他擔心害樂生院民遭遇二次傷害,一度想放棄這個展覽。他向樂生自救會長李添培報告此事時忍不住落淚,會長反而看得很開,「我那時才突然知道,他們一輩子都在遭遇這種事。」陳潔晧說。
對於消毒的基準,蕭淑文多舉例過海關的防疫機制,然而美術館內的規則究竟是什麼?舊木材需經煙燻消毒、其他舊日用品需留意公共衛生問題是既定原則,那麼家具呢?一般而言,日用家具皆有上漆的防蟲處理,樂生的木樑也不例外。原則來說,「只要木製品未經除蟲處理,就要煙燻」,蕭淑文表示,當時陳潔晧並未告知這些木樑有上漆,更不知道樂生的木樑本就是蛀蟲退避不侵的檜木所製,因此她才做出這個判斷。「他的是倒下來的……我們講的都不是家具,是他去抓來的那些木樑。」蕭淑文詢問典藏組修復師的專業判斷後要求陳潔自行消毒。陳潔晧因蕭淑文嚴厲的言詞而擔心樂生物品無法進入館內,自己另外買了一批三萬元的檜木古董家具,並向她確認這批檜木古董家具不需消毒,最後並確認來自樂生的其他物品,如鐵器、膠類、土類、布類同樣必須消毒,他們於是用酒精消毒並記錄。陳潔晧說:「之後他們又要求我們簽『公共衛生合約書』。樂生的歷史一樣是公共衛生,讓我有點感嘆。」
蕭淑文認為陳潔晧反應過度,消毒本就不針對樂生,「我講一句不客氣的話:你缺乏展覽經驗,你大驚小怪!你如果站在學習藝術家,你要更謙遜,而不是去挑戰體制,就說這是你的態度。」並表示陳潔晧的行為無異於消費樂生議題,且造成院民二次傷害。
.本文摘錄自《破報》復刊6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