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Tamsui Riverfront: Exploring Plum Tree Creek and the Mangrove Forest

專欄文章分類: 
竹圍大小事
Tag: 
濕地
藝術領域分類: 
Environments Art

Szu Ju WU, CEO of Vision Union, BCS’s longtime partner, led a morning tour of the mangrove forest along Tamsui River on March 5th. Water, soil, and organisms are the three key components to a wetland.  Through physically walking and feeling the soil beneath the mangrove forest, participants were able to appreciate the connections we have with the environment.

在3/5(日)天氣大好的日子裡,竹圍工作室與景澤創意共同舉辦了國際濕地日活動「走讀淡水河濕地:樹梅坑溪與紅樹林」,參加者在玩樂之中更加認識濕地。

腳尖下、腳底起……

上午,景澤創意的執行長吳思儒帶大家進入濕地,親自體驗在濕地行走的感覺。在一步步走在濕地土壤的過程中,學員們貼近濕地,感受其中的生命與濕地特有的環境,有人全副武裝地穿上青蛙裝,仍無法避免在濕地裡「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的感覺;有的人則是在進入濕地後,才能觀察到裡頭的小生物。除了親自感受,思儒老師也透過講解讓大家了解「水、土壤與生物是濕地的三元素」,以及濕地如何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皮膚親、黏泥巴……

在吃過美味的午飯後,藝術家葉佩如老師引導大家在室內進行「小濕地」的藝術品創作。大家合作用水桶和鏟子用力地搬運濕地的土壤放進木框裡,再用手將土壤均勻地鋪平,最後紛紛在完成的作品上插入早上在濕地裡撿的水筆仔幼苗,完成的小濕地頓時生機盎然。過程中大家都很奮力,佩如老師頻頻稱讚大家都可以去應徵水泥工了!在作品完成後,大家也在宣紙上蓋下「泥手印」或是泥畫作為紀念。

團體分享時,許多人都直呼上午在濕地行走是很特別的生命體驗,有人想起自己兒時插秧的經驗,也有人想起了臺北淹水時的痛苦回憶。濕地活動促使大家更加重視水資源利用課題,並理解濕地在農業時代可以是生活的必需品,但若在都市化的過程中沒有管理好水與濕地的關係,就會造成災難。之後更有藝術創作者、環境教育人員和研究學者分享這次的濕地日行程是如何讓他們對自己的領域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走溪流、見水泥……

最後竹圍工作室的環境藝術專員庭瑋帶大家走遊樹梅坑溪,講述竹圍社區居民與環境之間的故事,讓大家除了認識樹梅坑溪的生態外,也了解竹圍社區的環境開發歷史。過程中討論到都市土地利用的課題,如本來像溪流這樣的內陸型濕地,在水泥化的工程裡成為沒有生物的地方;以及凸顯日用廢水的排放,對濕地生態的影響等。讓大家除了與竹圍社區拉近了距離,也反思自身生活場域的連結。此次濕地日活動有別於僵硬的知識傳遞,讓大家用自己的感官,在美感的層次上和濕地玩在一塊兒;透過交流,大家的生命都和濕地產生的連結;並透過知識與分享,讓大家更切身體悟自我與環境的關係。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