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力畫我家鄉 綠生活地圖
居民攜手 連結在地情感
To: Beta
搭上捷運淡水線,忠義、關渡、竹圍…陌生的站名從跑馬燈上一一掠過。儘管搭乘捷運淡水線已無數次,始終記得的站名只有淡水與北投站。而現在,搭乘淡水線,這些站名不再陌生,反而像老朋友一樣親切。因為,「綠活圖」把竹圍工作室、AIESEC台大分會、與荒野保護協會,這三個團體串了起來。「綠活圖」也讓我們有機會更深刻的認識這些地方。
竹圍位於淡水河旁,一個隱隱於市的桃花源,多數到淡水黃金水岸騎自行車的人會路過她,只是渾然不知。竹圍里小而精緻,有兒童圖書館、廟宇、自行車步道、前有淡水河、老梅溪,後面有層巒疊翠的後山步道……。每逢假日,人們一窩蜂地往淡水吃小吃、搭渡輪,在一旁的竹圍卻被遺忘了。竹圍工作室有感於此,致力推廣在地文化,並舉辦里民活動促進當地人的認同感。
AIESEC是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全球性學生社團,希望透過不同國家間學生們彼此文化的交流、學習、互相瞭解,藉以維護世界和平。很高興能在活動中認識AIESEC的大哥哥、大姐姐們,聽他們說著AIESEC的交流活動,讓我對未來充滿期待。
荒野保護協會是民間環保團體,這次活動扮演著引介「綠活圖」的角色。綠活圖又稱綠色生活地圖,在地圖上標示環境中有關生態與文化的景點,並以一套世界通用的icon(圖例)繪圖。通常,一份綠色生活地圖的完成不是由地理學者完成,而是由地方居民共同繪製。所以,有的綠活圖甚至是手繪的。
我想,綠活圖之所以能在國際間蓬勃發展,是因為它重視的是「繪製地圖的過程」。還記得那個下午,居住在竹圍里的小弟弟小妹妹,趴在地上臉上專注的表情;還記得畫完綠活圖後大夥兒圍圈討論的景況:單純從地圖的樣貌一路討論到社區發展議題,例如:社區裡快要動工的河流整治工程;也記得幾位老鄉親親切地分享竹圍的故事。
綠活圖看似一張普通地圖,但藉由繪製以及分享的過程,發揮獨特的功用。認識土地、瞭解並關心自己生活的土地有很多種方法,畫綠活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如同其創始人溫蒂‧包爾所言:「我們真正想達到的是,期盼恢復人與土地的情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生活軌跡 搭建知識堡壘
To:Alfa
每趟旅行我必定會帶回那兩三件相似的戰利品,將它高高疊起,雖大半都已矇上灰塵卻不忍將它除去,深怕那搖搖欲墜一旦傾頹,便成了知識堡壘的一大缺陷。市區街道地圖、博物館導覽地圖、自行車路線圖……許多將它束之高閣後便不曾翻閱的地圖。地圖啊!一個迅速認識異地、隨侍在側的指引,難道只能用於尋路、只適於觀光?我開始找尋和我生活相契的地圖。
這是一個資訊氾濫,但知識貧乏的時代;這是一個想要太多,卻常輕忽周遭的世代。於是有人,回歸自己、從生活周圍開始深入視察、反省,在後工業時代,世界各地、各年齡層的人,讓一張張「綠色生活地圖」(簡稱綠活圖)湧現家鄉的生活力!
二十幾年前,全球第一份「Green map」,由溫蒂‧包爾在紐約市裡發芽,讓拜訪的觀光客,除明白遙遠的史跡歷史外,也見證生態議題的現在進行式;十年前,荒野保護協會將綠活圖的概念植入台灣,除了主打「綠色」,讓人們按圖索驥追索環保問題的案發現場,更將綠地圖注入「生活」力!當地圖成為生活的軌跡,讓「大家一起繪製」,走訪社區耆老、找找溪水源頭、問候老樹,自製綠活圖,讓我們打開雙眸、敞開心,去聆聽人與土地的脈動。
一個月前,參與由台大社團AIESEC的綠活圖計劃,希望用「綠活圖」讓短暫遊學台灣的外國學生,對台灣的認識不只局限於google上搜尋得到的資訊。藉由竹圍工作室與竹圍里民的合作,讓外國學生和在地交流,同時也能讓里民用畫地圖,再次認識家鄉。而我們,充當臨時翻譯與營隊的課程老師之一。一個小時的課,要面對國中生談「環保」,全球暖化、冰山融化、雨林消失……對他們而言是耳熟到不屑一顧。有人說,環境保育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已成了普世價值,人人都懂,似乎以為懂了就能把行動擺邊邊。我們決定從中學生,以及我們能真正參與的行動著手。用闖關分組競賽,讓大家認識地球日;實際找了包垃圾,一起學學淨灘重要的「清點垃圾」;分享環繞台灣的祕徑「千里步道」以及隱身都市的樹蛙森林「富陽公園」,當我們與自然有了接觸,才有機會珍愛與守護。
AIESEC舉辦的「綠活圖工作坊」與「綠活圖營隊」,讓我們對生活周遭「有感」。不過,若要說「綠活圖」因此對個人生命有偉大影響,那麼得要真正行動,或許是在內心多一份對土地的感動或是投身環境保護。當環境保育、認識家鄉,能有這麼明確有趣的開始,應該會吸引更多目光,專注聚焦在「綠色」與「生活」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