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資深外交官 楊俊業 博士
(著有「探索泰國-泰國文化面面觀」專書)
一、 2011年泰國百年洪災:
2011年造成逾700人罹難的泰國大水災始於當年5月,自7月雨季開始後更趨嚴重,這波洪水自泰北沿著昭拍耶河(即「湄南河」) 一路南下,最後淹沒包括曼谷在內近三分之一的泰國國土,導致77府中有63府發生災情,逾上千萬人受災,重創泰國農業、工業及觀光業等經濟發展,使得泰國政府原本預估GDP可成長6%的佳績,卻因這場百年以來最大洪災而稀釋成泡影;這場歷時近4個月(7-10月)的大雨,甚至將昭披耶河流域的8座水庫全部灌滿,各水庫因無法發揮原有的蓄容功能,且因滿水位須持續洩洪放流,加之河流下游地勢平坦等因素,導致暴雨積水在各地無法快速消退,造成了這次被泰人喻為「內陸海嘯」的百年洪災。
其實2011年洪災起因也與當年泰國大選有關,因為早在2006年前總理塔信(Taksin Chinnawat)因軍事政變而流亡海外後,泰國國內便開始動盪不安,政爭不斷,其後數年由支持塔信的政治團體「紅衫軍」(『反獨裁民主聯合陣線」(United Front of Democracy Against Dictatorship)』)與宣稱擁護泰國王室的「黃衫軍」(『人民民主聯盟(People’s Alliance for Democracy)』)輪番上街示威遊行,甚至發生多次流血暴動衝突事件,因此泰國歷經5年的政治動盪後,當(2011)年的大選結果將攸關國家未來政經發展走向,因此全國各機關因全力拼選舉而無暇顧及水庫蓄水警戒量及水道運河疏圳等日常工作,加之當年「反聖嬰現象」所帶來異常豐沛的降雨量,由於「天災」與「人禍」的雙重不利因素,最終造成這場重創泰國的大洪水災情。
泰國自1980年以來,曾連續31年成為世界稻米出口第一國,2011年泰國稻米出口量更曾創下1,065萬公噸的歷史紀錄,然於泰國發生百年最大洪災之後,當時的穎拉(Yingluck Chinnawat)政府為了鞏固泰北及東北地區的支持群眾,開始推行以高於巿場價格50%的補貼政策收購稻米(即『稻米典押計劃』),此項惠(賄)農政策除造成泰國鉅額的財政損失及沈重的稻米庫存負擔外,同時也加大泰國高於其他國家出口米價之競爭差距,導致泰國稻米出口量從2011年的1,065萬公噸急降至2013年的700萬公噸,跌幅超過三成。泰國亦由原先的全球最大稻米出口國,被鄰近的印度、越南等新興稻米出口國超越而丟失龍頭寶座迄今。
根據泰國政府估計,這場洪災所造成的全面經濟損失超過1,000億泰銖,除農業受到嚴重影響外,水災造成7個大型工業區內的電子、汽車零件工廠停擺,包括硬碟大廠威騰(Western Digital)、東芝(Toshiba)、日立(Hitachi)等均宣布關閉或減產,而汽車及零配件產業包括豐田(Toyota Motor)及本田(Honda Motor)等日本車廠亦遭受逾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二、2013-2014年泰國反政府示威:
2006年9月泰國發生軍事政變,民選的塔信政府被推翻後,塔信的影響力並未因流亡海外與政黨(泰愛泰黨)解散而衰退,親「塔信陣營」先後創建「人民力量黨(People’s Power Party, PPP)」及「為泰黨(Pheu Thai Party, PTP)」投入2007年12月及2011年7月的選舉,藉由延續塔信的民粹政策與大批農村的支持群眾,因此在泰國大選皆屢戰屢勝,而塔信胞妹穎拉所領導的「為泰黨」也在2011年7月以265席擊敗對手159席贏得大選,成為泰國首位女性總理。
泰國中產階級民眾反對「塔信陣營」的主要原因,其實是認為自2006年接續的5場選舉,「塔信陣營」表面上看似贏得選舉,但實際上都是透過賄賂或是民粹政策所「買」來的勝選,因此對示威者(黃衫軍)而言,穎拉領導的政府團隊本質上仍受控於塔信掌握,所以才會走上街頭進行示威抗議與占領公務機關等反政府行動,訴求是讓在朝掌政的穎拉家族能夠完全離開泰國。
2011年7月穎拉上台執政後,刻意維持低調作風與尊重王室成員,目的乃是避免觸怒保守派軍方,但2013年11月穎拉政府擬修改放寬一條具有爭議的「特赦法」法案(amnesty bill),該舉動被解讀是為日後塔信返國不會被關而鋪路,同時又有多位閣員涉入「稻米典押計劃」的收購弊案,穎拉本人也因貪汙訴訟官司纏身,儘管「特赦法」在議會最後遭否決,而穎拉為平息眾怒被迫宣布解散國會改選,但示威民眾覺得政府改革不力且對「選舉」失去信賴,因此持續進行抗爭,終至2014年5月20日軍方再度發動政變終結塔信家族的政治舞台,並透過終止選舉、禁止公開談論政治、禁止集會活動等強制命令,阻斷「塔信陣營」日後再藉賄選而攀升政治核心的各種民主途徑,泰國政治於是又走回1970年代由軍人獨裁專政的局面。
三、2017年版泰國憲法:
2014年5月20日時任泰國皇家陸軍總司令的巴育(Prayut Chan-ocha)上將,借「使各地持續的暴力抗議行為盡早落幕並恢復和平」為由發動政變,宣佈終止「2007年版泰國憲法」及解散泰國參、眾議院,並成立「國家和平秩序維護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Peace and Order, NCPO)」進入軍事獨裁統治,於是巴育在同(2014)年8月25日獲泰國九世王蒲美蓬·阿杜德(His Majesty King Bhumibol Adulyadej)任命為第29任總理,成為泰國首位發動政變後被正式任命為總理的軍事強人。
第一部泰國憲法是由推翻絕對君主制的「人民黨」於公元1932年6月制定,同年12月10日由泰國七世王簽署頒行成為首部憲法,從此奠定君主立憲政體,確立國民主權原則及實行三權分立制度。泰國第一部憲法頒行迄今88年間,總計陸續頒佈和廢止憲法達20部,其中近半數是由政變軍人起草,然後又被新政變者終止。
2016年1月29日泰國憲法制憲小組開始經歷77天的起草過程後,巴育軍政府在8月7日就新憲草案舉行全民公投,這次公投是自2014年5月軍事政變以來,泰國首次舉行的全國投票,總投票率為58%,其中贊成新憲法的選民達61.4%,此項結果反映出民眾實已厭倦國內長期的政爭紛擾與社會紊亂,默認新憲法違反民主精神的設計及寧願接受軍政府的實質治理,也不願再次發生塔信家族可以藉由「選舉」奪回政權的可能性。
泰國軍方透過「2017年版憲法」大幅削弱朝野政黨勢力,讓軍方不必發動政變即可永久對民選政府施予影響力,因為新憲增加參議院席次至250席(任期5年),其中6席由武裝部隊最高司令、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國家警察總監及國防部次長等軍人「自動」擔任,其他194席再由軍系背景的NCPO選任,剩餘50席則由NCPO從10個「職業公會與社會團體」選人,此種組成的參議員選任方式,實質賦予泰國軍人合法參政的正式渠道,也使得參議院變成軍方在國會的「代理機構」。
四、2016年泰國九世王薨逝:
2016年10月13日泰國拉瑪九世蒲美蓬·阿杜德國王因病薨逝,蒲美蓬國王自1946年6月9日登基以來,在位期間長達70年126天,是泰國史上在位最久的國王,也成為人類歷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王;泰國現代化之路在此70年間達到巔峰,蒲美蓬國王的經濟成就和模式選擇,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與肯定,其所倡導足食、足用、節儉、自力更生的「適足經濟哲學(Sufficiency Economy)」,最終目的就是希望培養個人、家庭乃至國家具備應對一切外部變化的「免疫力」,此種經濟理論不僅成為泰國最高的治國理念,同時也被世界人類學者和經濟學家廣泛討論。基於「適足經濟哲學」的治國理念,使得全民在心靈上獲得知足與幸福,泰國成為全球痛苦指數最低、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
泰國憲法雖然限制國王的政治實權,但是蒲美蓬國王在任期間,國內發生無數次軍事政變、憲法修改及總理異動等政治危機,蒲美蓬國王曾多次出面介入、調解政爭,其所扮演的「仲裁者」角色是解決泰國政爭的最終裁判,也是國家團結與民眾信仰的精神象徵。蒲美蓬國王唯一沒有介入調停的一次例外,就是2006年塔信總理在國會面對領導危機時置若罔聞,甚至默許軍方於塔信赴美國出席聯合國大會之際發動軍事政變接管政權。
泰國人民認為國王具有「提閥羅(Devaraja)」的神性法統,這種結合印度教與上座部佛教信仰的神權思想,實質已將國王尊奉為「半神(Demigod)」的化身,因此九世王火葬亭則是依據佛教經典的世界中心「須彌山」意象,以三層四面及九座鍍金佛塔組成,最上層的中央大塔分別被第二層四座中塔及第一層四座小塔漸次圍繞,象徵著被七重圍輪山海、四座漂浮大陸與一片汪洋圍繞的意涵。泰人相信靈魂可以脫離軀體存在且不受時空限制,亦即人死之後,靈魂可以獲得解脫或繼續輪迴,因此將火葬視為往生的一種儀式,所以被視為『毗濕奴』神化身的國王火葬大典,即是藉由火葬儀式重返天界,其本質內蘊歡慶意義,是故泰國政府才會在典禮期間,特別安排大型箜劇及音樂會等藝文表演,藉以紀念這場輪迴往生的重要歷程。
五、2019年泰國十世王加冕:
泰國九世王蒲美蓬於2016年10月13日薨逝後,理應由王儲瑪哈哇棲拉隆功(His Majesty King Maha Vajiralongkorn)立刻繼位,但因巴育軍政府曖昧態度及王室擁立派角力等隱晦因素,王儲只得暫以「假王」身份監國及代理國王履行職務,直至同(2016)年11月29日才以被泰國國會迎立的理由,於12月1日從德國返回曼谷完成「繼位」,但是泰民普遍認為,「繼位」只是完成法律意義上的宣示程序,十世王必須循例接受加冕儀式的洗禮後,才有資格被正式尊稱為『陛下』,惟有如此在文化意涵上,方能被視為經過「君權神化」的完美君王。
2019年5月4-6日泰國政府為十世王舉行登基加冕大典,此項儀式的重點不在於「戴上王冠」的加冕動作,而是著重於國王接受全國聖水的洗浴儀式,這個過程其實是體現泰人對於「水」的灑淨與宣示功能,因為泰文「加冕」即有「國王浴水」的意涵,是藉由「澆淋水於頭首」的動作來賦予受洗者的權威和地位,也符合婆門羅教傳統聖水具有淨化與傳遞功德的文化概念。
泰國政府耗資10億泰銖(當時約新台幣9.7億元)舉辦的第十世王加冕大典,其實是節基王朝史上第12次加冕典禮(四世王及五世王各曾舉辦兩次加冕),然而這種傳統雖可追溯自3,000年前的印度婆羅門教儀式,但正式確立國王須著長袍坐於「聖王御座」承接「五大御器」(王冠、寶劍、權仗、金扇與金拂塵、寶履),及在「八角優曇缽王座」接受聖、俗兩界尊者由東方開始順時鐘方向,依序在八個方位呈獻象徵治理國家全境的「八方聖水」的儀式,卻僅始於節基王朝拉瑪一世的登基加冕典禮,迄今也只有237年的歷史。
泰國國王的加冕大典不僅僅是乘載代表王室繼位的法統,更重要的是經由浴水加冕的洗禮,使國王可以昇華成為天神(毗濕奴)降臨在人世的化身,因而真正成為經過「君權神化」儀式後的神格君王。
六、2020年泰國學運狂潮:
2020年泰國學運抗爭起因,其實是追溯至2014年5月由巴育上將所發動的軍事政變,此後6年泰國進入軍人獨裁的統治階段。泰國軍政府逾6年的治理期間,藉由限制政黨活動、管制集會遊行及篏制社會輿論等強勢手段,讓泰國民間不滿的聲音與抗議主張,難以匯聚成有效的宣傳和動員網絡,儘管期間時有零星抗爭運動,但人數不多且為時不長,往往只能以小組人馬採靜坐或快閃形式進行,造成改革訴求難以爭取到社會大眾的支持與響應。
泰國社會對於巴育總理執政期間的政治迫害,以及刻意允許王權與軍權肆無忌憚的擴張態度,已在泰國社會累積許多不滿情緒,加之「新冠肺炎(COVID-19)」對國內經濟造成的嚴重影響,於是激起學運團體「青年解放陣線(Free Youth)」和「泰國學聯會(Student Union of Thailand)」於2020年7月18日開始在民主紀念碑前的集會活動,公開向巴育政府提出三大訴求:「停止侵害人民、重新制定新憲法、解散國會」,正式為此波泰國學潮定調,並以源自電影『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象徵反對專制獨裁的「三指禮」(食指、中指與無名指),及繫上反對暴力迫害行為的白絲帶做為抗爭符號,成功點燃泰國社會蓄積已久的忿怒引信,使得從原本不到兩千人的抗議規模,加速成長逾十萬之眾,並陸續帶動其他府縣的反政府抗爭風潮。
「法政大學抗爭聯盟(United Front of Thammasat and Demonstration)」是此波學運訴求最激烈的學生團體, 8月10日該聯盟在法政大學蘭實校區進行的「法政大學不會忍」集會上,除了呼應支持「青年解放陣線」的三點訴求外,並指摘「2017年版憲法」允許擴張的王權已嚴重破壞泰國憲政體制,表達王室須受社會大眾公評的立場,及提出限縮王權的十項訴求。
「青年解放陣線」串連泰國各界組成「人民解放陣線(Free People)」後,成功將學生抗議活動提升為全民抗爭運動,8月16日再次在民主紀念碑舉行大規模集會,提出基於前述「三項訴求」外,再增加「兩個立場」:不要政變、不要聯合政府,及「一個夢想」:打造將王室置於憲法規範下的民主體制。現今泰國街頭示威活動正如火如荼蔓延,然而泰國各界期望的修憲案卻在國會內百般受阻,即便反對黨聯盟所提修憲動議已達法定表決門檻,但是軍方掌控的參議員,卻在表決當天以「需要時間研究動議」為由,硬是將修憲動議的表決強行延會,如此粗糙的敷衍態度必定無法平息蓄積已久的不滿情緒,此波「2020泰國學運狂潮」預料也將持續抗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