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力藍」是花蓮豐濱鄉港口村的海岸到深海之間的一個礁岩,在阿美族的世界裡,每個男人都要經歷這個海域的試煉。如果你是阿美族的男人,卻沒有游過巴克力藍,就不算是個勇士,巴克力藍是勇士的獵場和競技場。部落的人曾經這樣說:
你不是一個勇士 你不會到巴克力藍 因為你沒有勇氣
你不是一個獵人 你不會到巴克力藍 因為你沒有智慧
你不是一個施者 你不會到巴克力藍 因為你沒有擁有愛
巴克力藍 是一個試煉勇氣 提升智慧 充滿愛 的地方
阿美族在台灣東方海岸生存著上百年,百年來歷經過許多的衝突,傳統的文化環境不斷地被擠壓,人與土地的關係也逐漸地在轉變,腳踏土地的不安全感開始蔓延,存在的飄渺與虛無進入生活。
近十年來,原住民族的自覺運動以及文化昇華,帶來無限的希望。本計劃想藉著「巴克力藍」這個原初的文化議題與始源的生命力,透過在地藝術家(藝勇隊)與外來藝術家行動的能量化為生命與生存最初的特殊聯繫,向前邁進並與世界接軌,同時也讓石梯坪變成東部特殊的藝術聚落,未來將成為東海岸藝術線的重要一環。
「巴克力藍─花蓮豐濱石梯坪海岸藝勇空間創造計畫」的主體精神在於一種對於生活處境的自發性回應,並用藝術創作的再詮釋,賦予空間新的意義。藉此擴大視野,重新建立群體精神,進而探討土地與生命存在的價值。
達魯岸是阿美語「田中的工寮」之意,農家務農時儲藏農具、農作物與休憩的地方;若轉換現代的說法可以說是農人的工作室。以前部落的家庭生活多為大家庭,一家子一大群人同睡在一個大通舖。於是,年輕夫妻白天一起下田工作,常常就會利用工作休息的時候,在達魯岸中彼此傳達愛意,因此達魯岸不僅是除藏糧食的地方,更是孕育後代的場所,這樣一個具有維繫部落生命的場域,蘊含著無限的能量。本計劃將錯落在田中的達魯岸進行改造,並將「達魯岸」的意義詮釋成「藝術家的工作室」,延續傳統生活的文化精神,期待創造出新的現代藝術能量。
花蓮的美不單單在於豐富的海港漁獲、山林資源也不只是外來者所看到的異國文化情懷。藝術家王力之深耕花蓮這塊土地,身體力行參與部落大大小小事務,在部落生活學習母語、學習阿美部落與大自然相處的智慧。從2009年「巴克力藍─花蓮豐濱石梯坪海岸藝勇空間創造計畫」至今,藝術家所參與的並不只是表象的藝術村硬體建設,深知部落裡本身有技藝相當純熟的匠人,編織、木雕等技藝原是阿美族人生活的一部份,他們有更大的遠景與使命將工藝層次提升到創作階段,創作指的是精神性內涵的傳承與轉化成藝術性高的產物,企圖以行動改變思維,培力民眾主動參與的公共性格、活絡社區環境,真正的價值在於軟實力的合作與擴張,傳達永續發展的理念。
然而計劃執行與當初形成的共識、定位有落差,透過「替代空間連鎖店」展覽反思巴克力藍藝術村未來的發展為何?藝術家王力之以《還沒開始燒的窯》做為2010年巴克力藍藝術村的註解,阿美窯是阿美族傳統燒製陶器的窯體,燒窯前,老人家會選擇祖先托夢的地方堆窯。堆窯的工序繁雜,每一層都其功能,層層的堆疊也象徵著阿美部落的分工和族人的智慧,多一點,少一點都會影響燒製的成敗。阿嬤總是告訴孩子們:「Dodo’enkonakamayan no toa•s(依著祖先的手而做)」。
文化是生活,藝術是思維,許多的文化符碼昇華為藝術語言,這種具批判且相對差異的性格與替代空間特殊的邊緣魅力,有相同互為它者的美,而成為走在時間軸線上的替代空間。藝術家將窯體視為一種轉型的替代空間,更是文化載體,在能量回歸土地之後,窯成就了陶,空間成就了藝術。它擁有祖先神祕的力量,也將生命繼續延續。
遙望著大港口部落的海景依舊,窯體內部空盪只剩下海浪的迴響,象徵性的手法體現了巴克力藍藝術村的現況。今年藝術村是沉淺的狀態,人口外流仍是最大的問題,1年的補助計畫對於社群文化認同建構是有限的,同樣地部落居民是需要時間消化議題且面對生計問題。窯陶的關係就像空間與藝術互利共生、相依相存,藝術家仍盡其所能用隱形的方式在執行、傳達巴克力藍的精神,期盼落實當初藝術村網絡的理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