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

東倫敦 貧民窟蛻變文創搖籃

August 23, 2011

鄒駿昇的工作室位在倫敦東區。這是一棟五十歲的老工廠,租給十多名藝術家。這樣的老房子在台灣稱不上古蹟,面對都市更新的洪流隨時可能滅頂,在倫敦卻成為藝術家孵夢的搖籃。

孫尚綺將在柏林推出「我不語」

August 09, 2011

旅居柏林的編舞家孫尚綺結合多媒體及裝置的作品「我不語」,空靈的樂音中快速流轉的肢體,在巴黎及萊比錫演出,受到舞評重視。18至20日,柏林的觀眾可欣賞到這個作品。

空間資源(駐村):揚.凡.艾克學院(Jan van Eyck Academie)

August 09, 2011

Jan van Eyck Academie長期與許多在地畫廊合作,也與其他國際藝術村密切交流,形同一扇通往國際藝壇的窗口。

空間資源(駐村):Caravansarai

August 05, 2011

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Caravansarai,更像是一個藝術家渡假時的舒適落腳處。

前進亞維儂 台灣團後勢看好

July 26, 2011

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在法國亞維儂OFF藝術節成績亮眼,文建會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主任陳志誠看好後勢:「近年台灣團有三分之二在OFF後獲法國各地邀演,這次報評、票房這麼好,一定會創造出更多後續效應!」

空間資源(駐村):Schloss Bröllin

July 14, 2011

德文的「Schloss」意指「古堡」──這座有八百年歷史的古蹟,原先是有錢人的莊園,後來得到歐盟補助,改為國際藝術村。

在建築(與國族)裡相遇的人們-記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October 08, 2010

威尼斯雙年展是歷史最悠久的雙年展,從1895年開始,一直作為宣揚國威、文明與交易的場所。1930年代,除了藝術展外,就有音樂、電影與劇場雙年展,一直到一位巴西人Sap Paulo在1951年才建立了我們現在認識的雙年展制度,由參與國家與個別展覽雙軸進行。建築雙年展開始於1980年,1999年開始舞蹈雙年展。可以想像,在雙年展中,國家主義(nationalism)正是讓雙年展精彩萬分,緊張好看與維持壽命的眾多事項之一,你可以想像這是建築界的微型世博,是藝術界的科學與國家文明競爭。雙年展本身更是國家本身的目標,1955年開始的德國文件展,1973的雪梨雙年展,1984哈瓦那,1987年的伊斯坦堡,1993的沙迦(Sharjah),1995聖塔菲(Santa Fe),1995里昂,1995廣州三年展,1996年柏林,2000年的上海、台北雙年展,以及最晚加入世界雙年展行列的莫斯科,也從2005年有了自己的雙年展。

訂閱文章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